第20章 拈花說(2)(1 / 2)

在當時的印度,商人和佛教徒都是被歧視的。佛教提倡眾生平等,而種姓製度則相信人與人之間的階級劃分是牢不可破的,所以佛教徒自然成了被社會排斥的邊緣人,他們與商人的結合也就相當自然了。通過研究佛教律典,季先生還發現,早期的佛教還曾規定,佛教徒與商人同行時,如果想放屁或者大小便,必須到下風去,而不能夠在上風,以免熏壞了商人,可見那個時候佛教徒對商人就像對待貴族一樣,實在令人吃驚。

季先生的研究也讓我們發現,如果從社會學或者人類學的角度去考查,也許各種宗教的戒律莫不與某種風俗有關。而任何宗教一旦進入到一種文化裏麵,也一定會與當地原有的文化習俗融合,適應它並發生相應的改變。

(主講梁文道)

彌勒會見記

彌勒信仰的來源

季羨林先生擅長用曆史語言學的工具和資源來做學問,在這個領域中他最有名的一個成果是關於吐火羅文版的《彌勒會見記》的譯釋。當時《彌勒會見記》的殘稿在新疆一發掘出來,就被交到了季先生手中,希望他能夠翻譯出來並進一步研究。那時候隻有他一個人能做這件事。

古代西域有很多小國,吐火羅文是其中一些地方使用的語言,《彌勒會見記》是用這種語言所寫的一個劇本。要研究這本書,首先要了解彌勒或彌勒佛。

“彌勒”這個字在梵文中是maitreya。maitreya源於印度教裏metrak[11],metrak再深入追究,發現這個詞其實是從伊朗傳入的,是指與太陽有關的事物,在整個中東地區包括以色列、黎巴嫩都有這個概念。所以“彌勒”從詞源上看應該是一個太陽佛,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看到彌勒佛形象總會有一種光芒四射的感覺。

彌勒佛為什麼又跟未來產生聯係呢?這又要回到中東地區了。當地一直流傳著關於未來救世主“彌塞亞”的信仰,人們相信,在世界末日來臨的時候,“彌塞亞”會降臨大地,拯救我們,為我們開啟一個美好的未來世界。

彌塞亞、metrak、彌勒,讀音都很像。今天很多人去佛寺拜大肚彌勒,但恐怕沒有多少人知道,彌勒佛跟猶太教、天主教講的救世主彌塞亞其實來自同一個源頭呢。

這個詞後來經由吐火羅文翻譯到中國,曾出現過三種不同的譯法,一種譯成“彌勒”,一種譯做“梅旦利耶”,還有一種譯成“慈氏”。“慈氏”是一種意譯,梵文裏彌勒的另一個意思就是慈愛者。季先生仔細追溯了這三種譯法的源頭,發現“彌勒”和“慈氏”同時出現在後漢及三國時期,而“梅旦利耶”出現較晚。為什麼呢?因為彌勒是從吐火羅文的metrak翻譯過來的,梅旦利耶則明顯是從梵文直接譯過來的。相同的例子還有印度的恒河、須彌山這些翻譯,其實都來自吐火羅文。

由此我們知道,至少在唐玄奘到西天取經並把它們從梵文直接翻譯成漢文之前,早期像東漢時候的佛經其實都經過了西域的中介,比如先譯成吐火羅文,再由吐火羅文譯成漢文。這就是季先生通過研究《彌勒會見記》所得出的結論。

(主講梁文道)

開始讀懂佛經

佛經是怎樣產生的

李坤寅,畢業於台灣輔仁大學宗教係,宗教研究所,曾在中華佛學研究所學習,後任職於中華電子佛典學會並任多項專案研究助理。

中國文化受佛教影響很深,神州大地上廣建寺廟,大家路遇僧人也不覺稀奇,佛經裏的很多故事家喻戶曉,禪宗一支更是在傳統文化裏深深紮下根來。但是與緬甸、泰國、斯裏蘭卡等佛教氛圍更為濃厚的國家比起來,我們對佛教的認識似乎還差著一些距離。

如何認識佛教呢?我想最好的方法還是從讀經開始。如何讀懂佛經?《開始讀懂佛經》這本書大概可以解答一些問題。作者李坤寅現在做一些電子工程方麵的工作,同時也是佛經電子版的編輯。

佛經都是曆代高僧翻譯過來的,翻譯時盡量通俗化,便於大眾讀懂。關於最早的佛經是怎麼來的,還有一個著名的傳說。據說釋迦牟尼圓寂之後,他的弟子們很緊張,緊張佛陀的教法會失傳或者被後世篡改歪曲。於是就召集了一個大會讓大家一起來確認一下。當時五百阿羅漢聚集在一起,共同推選了“多聞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