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阿難[12]憶誦佛陀的教誨,因為阿難博聞強記,佛說的每一句話他都記得清清楚楚。於是阿難就在幾百個師兄弟麵前背誦,背一段,大家認可一段,這樣形成了佛教最初的經典。
但是佛經真正形成文字還得再過三四百年,早期大家都是這麼口口相傳的,所以至今佛經通常會以四個字開頭,叫做“如是我聞”,我是這麼聽說的。當年阿難背誦佛祖的話,開頭都會這麼說。
佛經的結構一般都很井然,開頭是序,接下來是題。序下麵還有別序,通常講“爾時菩薩”如何,說明佛說這段話是在什麼地方,發生了什麼事情。然後是佛經的正文,再後麵是佛祖講這些話給我們什麼教訓。結尾通常都是四個字--“信受奉行”。大家聽完佛祖的話心裏都很喜樂,紛紛承諾佛祖會身體力行。
了解了佛經的結構,讀起來大概會相對容易些。大部分佛經的結構都是如此,所以佛經是相當係統和嚴謹的經典。在《開始讀懂佛經》這本書裏,作者還逐一介紹了《金剛經》《心經》《法華經》《華嚴經》等,方便大家根據興趣閱讀。
還是回到最初那個問題,為什麼我們要讀佛經?佛經原本是記載佛陀的說法供後人研究和分析用的,但是大乘佛學卻相信當你念誦經文的時候,經文便會內化,並進而影響人的行為。再後來的說法就更懸了,很多人甚至覺得經文本身是有法力的,這就有點匪夷所思了。
(主講梁文道)
不生氣的生活
理智麵對批評
w·伐劄梅諦比丘,生於泰國清萊,二十一歲受足比丘戒。靜覺僧伽大學及曼穀農業大學客座講師。佛教暢銷書作家,筆名金剛塔,已出版九十多本書,如《智慧之語》(wordsofwisdom)《佛陀教我不生氣》(angermanagement)《成功之匙》(recipesofsuccess)等。
在很多社會現象麵前,人們常常會抱著極大的怒火。這是很自然的,因為社會運動通常是在人們普遍感到社會存在很多不公正現象時才會爆發。但問題是,憤怒真的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嗎?文化界也有很多人喜歡掐架,彼此都很惱火。事後回想起來才發現,其實隻有保持足夠的理性,才能夠更好地處理問題。哪怕是在社會運動中,也要保持冷靜,不去憎恨任何人,包括你所反對的那些政策的製定者和執行者。
《不生氣的生活》介紹了九種平息怒氣的方法。作者伐劄梅諦尊者是泰國一位有名的法師,他把這本書寫得非常淺顯,用書信體的方式,好像跟弟子談話一樣說出自己對憤怒的看法。
書中特別提到一種人,當他們被某件事情激怒或者仇恨一個人的時候,就會長久地把這種憤怒埋藏在心裏,甚至死後也要帶進棺材裏。作者為這種人感到可惜,如果心中對於某人或某事不能釋懷,生活還能夠快樂嗎?
伐劄梅諦尊者說,大部分人在生氣的時候都是失控的,因為他沒有辦法覺察到自己的內心,我為什麼生氣?生氣又能怎麼樣呢?我們沒有辦法冷靜下來理智地分析自己的憤怒。伐劄梅諦尊者提醒我們,首先要覺察自己的內心,知道我們正在生氣、正在憤怒,然後才能冷靜下來分析憤怒背後的原因。
南傳佛教裏的一首詩,大意是“那些聆聽你大放厥詞的人似乎不懂你在表達什麼,你因而輕蔑或者鄙視對方,你為何不將這個生氣轉向自己呢?因為你竟然沒能讓他了解你所說的話”。還有一句,“頭上是天,就不能怕下雨;生而為人,就別怕批評。”就連釋迦牟尼自己也曾遭到造謠生事者的攻擊。
大部分時候,憤怒來自於無法忍受別人的批評訓斥或誹謗謠言。換句話說,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對自己的認知,並且一直認為這個認知是對,而別人批評和毀謗完全違背了這種自我認知,因而憤怒無比。但是你真的了解自己嗎?你心目中那個不會犯錯的完好自我就是大家眼中的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