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輝煌》這本書不但寫了國共內戰的局麵,還分析了當時的國際局勢。首先是日本侵占東北,東北丟掉以後,全國上下都對南京國民政府非常不滿。有些曆史書說紅軍北上是為了抗日,其實當時更重要的還是先生存下來,先得有一塊地盤落下腳,然後才能求發展。當時毛澤東從一張舊報紙上看到,原來陝北有個劉誌丹占了一塊地方,周圍十幾個縣無不赤化。毛澤東就趕緊派人去聯係,這才有了後來的陝北根據地。
當然也並不是一到陝北就馬上打開了新局麵,當時紅軍的三大主力會合在一起雖然也有四五萬人,但還有兩萬多被敵人切斷在了河西。紅軍作了很多嚐試,先是往東打閻錫山,但中央軍一援助,閻錫山又給打回來了;往西是馬家軍[1],往南有胡宗南,還有張學良、楊虎城的三十萬大軍;再往北就是一千多公裏的大沙漠了,根本走不出去。
怎麼辦?當時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準備,如果一直打不開局麵,就到陝南或湖北、四川的交界處去打遊擊。可以想象,當時的紅軍雖然也有好幾萬人,要發展出一個根據地還是非常不容易。
但是曆史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當時一個偶然因素的出現是“西安事變”。蘇聯有指示,不能用戰爭方式解決“西安事變”,他們認為中國現在最大的矛盾是民族矛盾,不是階級矛盾,必須先成立一個全國統一戰線。在蘇聯態度的影響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紅軍的命運也有了新的轉折。
(主講馬鼎盛)
《從戰爭中走來:兩代軍人的對話》
共和國名將風采
張愛萍(1910-2003),四川達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曾任華東軍區參謀長、國防部長、國務院副總理等職,2003年病逝於北京。
張勝,張愛萍次子,曾任總參謀部作戰部戰役局局長,後下海經商。
我個人的生命安危不足惜,但如果簽了字,我下麵這些科學家、工程師,還有幾萬工人、幾萬解放軍戰士,都算站錯了隊,我怎麼跟他們交代?
張愛萍將軍是著名開國上將,他的兒子張勝當過總參謀部作戰部戰役局局長,父子兩代都是軍人並不奇怪,難得的是他們身上都有一種求實穩健的軍人風範。《從戰爭中走來》這本書既是父親與兒子之間的對話,也是老一代上將與新一代大校的對話。
先說說張愛萍將軍的事跡,書中講了兩場具有代表性的戰役,兩場戰役一勝一敗。先說那場敗仗,1941年1月,日寇試圖打通平漢鐵路,幾萬日軍從北向南一路狂轟濫炸。當時那一帶駐守的是國民黨軍隊,雖然人數也有十幾萬,但還是大敗不敵,節節敗退。這樣一來,鐵路沿線的十幾個縣都空了,而日軍的目的隻是奪下鐵路幹線,廣大農村他們是不去的。於是中共中央抓住這個時機,派出新四軍的主力部隊第四師前去接防。第四師在彭雪楓將軍的帶領下星夜兼程,很快完成了接收。但沒想到2月日軍就迅速戰略撤離,國民黨馬上卷土重來,一看地盤被新四軍占領了,二話不說就開了火。這樣外戰變內戰,新四軍吃了大虧。當時新四軍雖然也有兩萬人,但部隊是分散的,大部分將士都在農村忙著打土豪分田地,部隊一時收攏不起來,而國民黨軍隊卻是十分完整的建製,其中還有一支青海馬家軍的騎兵師,這一通追殺使新四軍損兵折將,從河南退到皖北以後,兩萬人隻剩下一萬左右了。
當時駐守皖北的正是張愛萍,他一看彭雪楓吃了這麼大個虧,馬上就騰出駐地接納戰友,說有好的槍械好的兵力你盡管拿去用。由此可見張愛萍將軍的為人,他不會互相傾軋、落井下石。
第二場勝仗是1942年百團大戰以後,日寇開始反撲皖北,圍剿蘇中。當時集中了三四萬日軍,另外還有一些偽軍。新四軍也有六萬多人,但是武器裝備不行。於是新四軍的頭號領導人饒漱石決定,暫時避開這個鋒芒,把大部隊撤出去,隻留下一支偏師斷後。
偏師的指揮是誰?就是張愛萍,當時他隻是一個副師長,但語出驚人,說這個任務我不幹。大家都嚇壞了,這是中共中央華東局給你的任務,你怎麼能不幹呢?其實張愛萍隻是年輕氣盛,他本著軍人的風骨,覺得見到敵人不應該這樣驚慌失措,怎麼還沒開火就要溜呢?大部隊撤走以後,張愛萍帶了一個半旅對抗三萬多日偽軍,他純熟地運用遊擊戰術,充分發動群眾,帶著民兵、紅纓槍、大刀隊,把日寇搞得雞犬不寧,結果反掃蕩才兩個月就結束了。這在新四軍紀錄上是很卓著的。但從此以後,張愛萍也不得不麵對很多流言飛語,有人說他孤傲、不合群、好犯上[2]。但張愛萍胸懷坦蕩,他覺得隻要把仗打好,對戰友還是友善寬容一些,功過是非就留給後人去評說吧。
張愛萍將軍一生立下很多豐功偉績,其中有一點至今無人能比。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海軍司令,他是唯一真正指揮過海陸空立體攻島戰的將領。那是1955年1月18日的“一江山島戰役”。一江山島很小,隻有0.7平方公裏,至今仍是一個無人居住的荒島,而當時島上駐守了一千多名國民黨士兵,並設有機槍、大炮、碉堡、鐵絲網、水雷、地雷等各種障礙。這個登陸戰可以說是非常艱難的,雖然解放軍最後拿下了這個小島,但傷亡比率也達到了1∶1.27,就是說,打死100個敵人,自己要損耗127個,這在國共內戰當中是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