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拿下了一江山島,大陳島就唾手可得了,從此整個浙東海麵都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掌握之中。有一本小說叫《踏平東海萬頃浪》,寫的就是這場戰役,意思是隻要拿下這個0.7平方公裏的小島,整個東海也就踏平一半了。
另外,這場戰役還有政治試探作用。1954年12月美國和台灣簽訂了軍事同盟協定,中方想通過一江山島戰役試一試這個軍事協定的底線,看看如果攻打台灣的話,美方會介入多深呢?結果打下一江山島之後,美軍動用了六艘航空母艦保護大陳島撤退,這也是二戰以後美國最大規模地使用航空母艦,從此中共的對台策略就比較小心謹慎了。
軍科院的劉亞洲將軍有一句名言,奪島戰役必須有敵人三倍的力量。比如想要攻打台灣島,台灣起碼有16萬的陸軍戰鬥力,那麼三倍就是四五十萬人,要把四五十萬人同時送到一個島上,而且是同步送到,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軍事行動,其難度不亞於諾曼底登陸。
而張愛萍將軍指揮的“一江山島之戰”有點諾曼底登陸的味道,因為當時的天氣非常不好,風浪大,飛機出動困難。總參下命令,要求暫緩攻島。張愛萍心說,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他拍板說:“打!”總參謀長粟裕心裏打小鼓,問:“你有把握沒有?”張愛萍說:“有,隻要美國不介入我就有把握。”粟裕又問:“那你有沒有絕對的把握?”張愛萍說:“打仗哪兒有絕對的把握——不過把握還是有的。”
他之所以有這個底氣,是因為了解戰場情況。他到距離一江山島一公裏外的頭門山島親自考察過,對戰鬥心裏有數,敢於負責,敢於承擔。當然這樣的舉動再次招來誤解和非議,不過一切迷霧最終會在事實麵前煙消雲散。
其實張愛萍最大的功勳在“兩彈一星”(原子彈、導彈和衛星)。當時中央軍委下麵有一個特委,專門搞高科技,由周恩來親自抓,聶榮臻元帥主辦,毛澤東點將張愛萍任一線總指揮官,帶人到大戈壁建立了原子彈基地。
張愛萍在蘇聯學習過,所以在引進蘇聯專家的時候,他很懂得如何學習先進經驗,但又不盲從,給國家避免了很多損失,少走了許多彎路。比如發射潛艇導彈,一顆導彈多少錢?4600萬美元。在中國人連飯都吃不飽的五六十年代,中央能下決心撥出這麼一大筆款來,確實不容易。當時張愛萍帶領的那些研究人員有時候吃不飽飯,還要周總理親自特批,其實也就一天加二兩糧食而已。
當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時候,全國上下都不知道,隻有極少數軍政領導知情。從1958年毛澤東下令要搞自己的原子彈,才不過短短六年時間就搞出來了。爆完以後中南海問,是不是真的核爆?
蘑菇雲升起以後,一線部隊就衝到核爆中心地區取樣,證實確實是核爆,然後才上報中央,發布號外。但是當時西方人並不承認,說這不過是把一個核裝置放在一百米高的鐵塔上引爆,距離真正的核武器還差得很遠。於是張愛萍就領著科研人員繼續努力,第二年又實驗了一次,這次把一個龐大的核裝置縮小成可以投擲的武器,但西方又說,你這個有彈沒槍,隻能當核地雷使。結果中國科學家繼續努力,終於在1967年成功製造出了火箭核武器。
不幸的是,就在這個時候,“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整個軍事工業很快陷入癱瘓,張愛萍也受了五年監禁,江青點名說他是特務、假黨員。他挨了整,兩條腿和一隻胳膊殘廢了,一隻眼睛失明,肋骨也斷了幾根,但他拚死扛住“四人幫”的誣陷,始終不肯簽字認罪。
他說,我個人的生命安危不足惜,但如果簽了字,我下麵這些科學家、工程師,還有幾萬工人、幾萬解放軍戰士,都算站錯了隊,我怎麼跟他們交代?祖國的“兩彈一星”怎麼辦?按照你們讓工人去設計噴氣式戰機,能在土跑道上起飛等,那都是“一堆廢鐵”!“一堆廢鐵”這句話,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敢說出來的,隻有張愛萍將軍。
“文革”結束後,張愛萍重新回到國防科技戰線領導國防科技事業。1980年5月,他成功組織指揮了中國第一枚洲際導彈的發射,為國防科技的現代化和正規化建設作出了新的貢獻。
(主講馬鼎盛)
《鬆山戰役筆記》
中國八年抗戰的縮影
餘戈(1968-),曾在部隊任雷達技師、宣傳幹事,後調入解放軍出版社,現為《軍營文化天地》雜誌副主編。
緬甸國土上建起那麼多日軍墓碑和忠魂塔,不是政府行為,是民間自發的。在一點上,日本軍民非常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