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用物理學找到美麗新世界(3)(2 / 3)

寫教科書的人,必須閱讀很多基礎文獻和最新研究。在閱讀過程中,她慢慢發現這些書原來在傳遞錯誤觀念。比如,父母的教養會對子女產生重大影響,就不符合大部分研究數據。她推翻了學界盛行五十年的理論,認為孩子受到同伴的影響比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影響更大。如此看來,我們中國人講的“孟母三遷”還是有道理的。

她認為父母並沒有直接影響到子女的人格,而且人格不是自始至終毫無改變的。比如,一個小孩在家裏會有一種行為特質,麵對父母很聽話很乖巧,可是在學校裏又會體現出另一種行為特質,也許變成非常凶暴的人。在截然不同的社會環境中,人格會有不同的表現。表裏不一,其實才是正常的狀態。

最明顯也最戲劇化的例子來自意大利黑幫電影。黑手黨的兒子一看到媽媽便怕得不得了。媽媽說,趕快回家吃意大利麵。兒子立刻回來吃。如果問他,誰做的意大利麵最好?他想都不想就說,媽媽。但是一出門,他看誰不順眼,一槍就可以把人家斃了。同樣一個人,在家裏溫馴得像綿羊,到了外麵卻凶殘如虎狼。這說明父母從小把孩子教育好,並不能完全保證孩子長大後不變成“黑社會”,因為很多事情不在你的控製範圍之內。

那麼,人格差異到底由何而來?是先天基因?後天家教?還是什麼別的原因?

有一個困擾了很多心理學家的著名案例,伊朗有一對連體嬰拉蕾和拉丹,她們是同卵雙胞胎,基因幾乎是一樣的;在同樣的父母照顧下長大,家教也是一樣的;她們連在一起不能分開,所以從小到大的生活環境也是一樣的。可這兩個人的性格其實非常不同,以至於兩姐妹雖然感情很好,但仍然決定要冒著生命危險做分體手術:把頭部連接處切開。結果,手術失敗,她們死去了,讓人非常心痛。

從中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她們的基因相同,教育相同,生活環境相同,到底是什麼造成了兩個人性格的差異?這一回,茱蒂·哈裏斯非常大膽地提出了她的假說:“會構成我們性格差異的主要原因在於我們有三種心理認知類型:第一類是要懂得經營關係,第二類是要變成社會化的人,第三類是在達爾文式的生存競爭中贏過你的對手。”

第一部分經營關係。嬰兒一出生就要經營和媽媽的關係,例如要吃奶時他會哭,慢慢懂得媽媽喜歡看他笑。對於一個嬰兒來說,性命係於母親之手,所以最重要的是搞好和媽媽的關係。然後,這個孩子一點點長大,還要慢慢學習什麼人可以信任,什麼人不可靠;什麼人可以受他指揮,什麼人最好離遠一點。

接下來他還要進入社會,學習文化,適應自己的團體,成為社會的一部分。這是第二部分。然後第三部分出現了:競爭關係。最主要的是,如何找出自己的長處、別人的弱點,讓自己做出與眾不同的事,從而區別自己和他人。這最後一層關係尤為重要。三種關係的目的都是要把個體和個體更細致地區分開來,甚至同卵雙胞胎也要找出她們的不同。因此,一個女人愛上一個男人,卻不會愛上他的同卵雙胞胎兄弟。這是因為我們都能夠很敏感地分辨出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區別,並且在分辨出來之後集中力量去加大這種區別。

所以,我們盡量在團體中避免表現得與眾不同,是為了有利於社會化;但是我們盡量想和別人產生差異,是因為我們要找到自己獨特的地位。競爭,是使同卵雙胞胎發展出不同人格的關鍵。之所以兩姐妹會有性格的差異,並不是因為她們哪一個出生在前,哪一個出生在後,更不完全取決於她們的基因和後天環境,而是她們都想通過競爭來表現出自己和他人的區別,確立自己的獨特性。

(主講梁文道)

《母性》

從生物演化角度看母親

莎拉·布萊弗·赫迪(sarahblafferhrdy),原本是科班出身的人類學家,轉而對靈長目動物的社會學產生興趣。為了研究一種猴類雄性的殺嬰行為,進入哈佛大學研究所,於1975年獲得博士學位,論文以《印度黑麵長尾猴的兩性生殖策略》為書名出版。

一方麵,確有母性這回事;同時,母性也並不是想象中那麼神秘、溫暖、充滿陽光。

我們通常認為,母性是每個女人的天性,並且對母性極度推崇,從而產生了“mother-nature”一詞。這詞是個雙關語,一方麵是說大自然是我們的母親,另一方麵是說母性是自然而然產生的。我們如此關注母性,以至於我們說到動物的時候,管雌性動物叫“母的”,好像雌性動物生來就是做媽媽用的,除此之外什麼都不是了。那麼,母性究竟是什麼呢?

《母性》的作者莎拉是位非常有名的靈長類學家和演化生物學家。說來也怪,在靈長類學這門學問裏,大部分傑出的研究者好像都是女性。這本書帶有強烈的女性主義色彩,但又跟很多激進的女性主義著作不一樣。她不是從社會文化的角度去拆解母性,也不是要告訴大家母愛都是神話,她要做的是從演化生物學的角度,把母性放在更深入的層麵重新剖析。一方麵,確有母性這回事;同時,母性也並不是想象中那麼神秘、溫暖、充滿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