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高校會計專業教學計劃改革研究
財會教育
作者:郭瑞娜
摘要:新形勢下會計學專業的就業前景不容樂觀。本文分析了高校會計專業教學的現狀,認為高校會計學專業應當構建以理論為主、兼顧實踐的培養模式,通過增加實驗課程和實驗課時、調整實驗模式、開設案例課、加強校企聯合、鼓勵教師在企業兼職以及改革課程考試模式,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關鍵詞:會計專業 教學計劃 實踐能力
一、高校會計專業教學的現狀
高校培養學生根本在於向社會輸送人才,因此高校應當建立起以就業為導向的培養方案,並依此設置該專業的教學計劃。目前引起眾多學者普遍關注的是實踐能力培養問題。會計學專業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專業,無論是本科、專業還是職業教育,都應當強化實踐教學,突出會計學專業應用性的特點。我國教育部將會計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能在企事業單位、會計師事務所、經濟管理部門、學校、科研機構從事會計實際工作和本專業教學、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備的高級專門人才”,因而目前國內會計學本科專業教育相對於會計學專科和職業教育的培養方案而言,更重理論而輕實踐。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導致眾多會計學專業本科學生也同專科或職業學院的畢業生一樣,選擇到企業從事會計工作。雖然許多高校在教學計劃中增加了實踐課程和實驗課時,但由於課程數和課時數較少,無法適應會計學本科培養目標,造成會計學本科畢業生理論知識掌握不夠牢固,實踐能力也不高。會計學本科畢業生在就業時也常麵臨用人單位要求有工作經驗的困擾;用人單位則反映,許多會計學專業的本科生動手能力差,不會填寫支票、彙票,不會點鈔,甚至編製憑證、登記賬簿時也常常出現眼高手低的錯誤。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高校在對會計專業本科生的培養中,既要注重理論又要注重實踐,形成以理論為主、兼顧實踐的培養模式。
二、建議
(一)增加實踐課程和實驗課時
目前許多高校都將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為應用型人才,而實踐課程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動手能力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課程教學計劃中增加實驗課以及實驗課時是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一個有效途徑。在許多高校中,雖然有部分實踐課程如會計手工模擬實驗,但數量極少,部分課程內增加了實驗課時,但門數不多,課時也較少,相對於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來說隻不過是杯水車薪。要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就應當廣泛開設實驗課程。在會計學本科專業課程教學計劃中,可以分別用2周的時間,開設基礎會計模擬實驗、財務會計模擬實驗、會計電算化模擬實驗、成本會計模擬實驗、管理會計模擬實驗、審計模擬實驗以及畢業實習實訓等實驗課程,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另外還應當在現有理論課程當中增加實驗課時,適合增加實驗課時的課程主要包括: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審計、會計電算化等多門課程,每門課實驗課時不應低於16個課時。
(二)調整實驗模式
目前開設實驗課程的高校大多采用兩種模式。第一種是利用會計實驗室課程配套的軟件。首先由教師提供實驗資料,然後學生各自根據資料通過實驗室電腦進行實驗。第二種不借助實驗軟件,而是通過紙質材料在實驗室完成實驗。由教師提供試驗資料,學生通過填製紙質記賬憑證、會計賬簿等完成實驗。這兩種模式除采用方式不同外,都是由學生各自獨立完成實驗,隻注重了學生個體的實驗能力,忽視了團隊協作。同國外本科生相比,國內學生最大的劣勢就是不善長“group work”。在實驗課中,不妨將學生分成若幹小組,每個小組成員共同完成一項實驗。如在購銷業務實驗中,讓學生分別作為購進方和銷售方,讓銷售方向購進方開具銷售發票,並根據記賬聯記賬,一個作為會計登記收入明細賬,一個作為出納登記銀行存款日記賬;購進方根據發票聯確認購進,抵扣聯則作為抵扣增值稅的憑證,購進方一名學生作為會計負責登記存貨明細賬,一名作為出納登記銀行存款日記賬。通過這種團隊協作共同完成實驗,可以讓學生明確各自的職責範圍及工作內容,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增強學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廣泛采用案例教學
傳統的會計專業課程學習中,教師采用講授的方式,將知識灌輸給學生。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宰者,決定著講授的內容和方法,學生隻是扮演了聽眾的角色,被動的接受教師講授的知識,並通過死記硬背來掌握。這種授課模式與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也是不相適應的。在教學計劃中可以考慮增加案例課。案例教學通過對會計案例的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將會計理論知識融合到會計實際工作中,有利於培養學生理解和分析能力。教師可以會計實務中的典型案例為素材,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討論前由教師將案例資料提前發給學生進行準備,上課時將學生分成若幹小組,對案例中的資料進行分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由學生做主導,教師必要時進行引導。案例討論結束後,由教師進行適當的點評,對學生認識不足之處進行修正,對其認識不全麵之處進行補充。案例課結束後教師應當及時對案例教學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進行總結,不斷提高案例教學水平。案例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實務的觀察、分析能力,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對案例資料進行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