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國的寶舡艦隊已經可以看到琉球島的輪廓了現在,文朔站在船頭心裏默默的念著:
“從現在起,我就要代表著中華民族把這個後世禁錮華夏的釘子納入自己的懷抱了,以後這裏講永遠不會是那個所謂的什麼第一島鏈其中的一環,它將變成中華民族走向深藍的橋頭堡!”
琉球最早的時候是在隋煬帝的時候,皇帝命令羽騎尉朱寬出海巡防海外異域,當他們到達今天釣魚島西南的時候看到一片珍珠一般的島嶼浮在海麵上,‘若虯龍浮在水麵’,於是便命名這個地方為流虯。
後來唐朝的人編纂隋朝曆史的時候,為了避諱皇帝的‘龍’字,擅自把這個地方改名為流求。後來朱重八當了皇帝覺得流求這個名字不夠文雅,於是就又變成了‘琉球’,表示這裏生產琉球玉和珍珠,是一種讚美的稱呼。
在琉球國的國書《中山世鑒》記載,大約在公元1291到1296年的時候,當地人擊敗了蒙古人的入侵,當時的國王是英祖王。這個時代也是琉球曆史上有名的英祖王朝時期。
到了後來琉球出現分裂,分別出現山南、中山、山北三國,分別居於琉球大島的南部、中部和北部。這個時代被稱為‘三山時代’。
三山國時代,山南、中山、北山三國的勢力主要集中在琉球大島上,並沒有發展到北方的奄美諸島和南邊的先島諸島上。但是在三王國出現之前,外道按司和琉球本島按司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據《中山世鑒》記載,在大約南宋景帝時期奄美、久米、慶良間等外島曾經和中山王結盟的事,但是隨著琉球本島上進入三國時代這種關係就衰落了。
當大明王朝建立之初的1372年,朱元璋就派遣特使楊載向琉球三國發布詔諭,要求他們前來朝貢。所謂在中山國就派出泰期趕到南京進行朝貢,緊接著第二年山北國怕尼支和山難過的承察度也相繼向大明稱臣納貢。
作為天朝上國的朱元璋也是很體諒這些番外小國的難處,為了一次出使怕是要把全國最好的東西裝上來明朝,但是由於他們的船根本就不行,沒有遠航的實力所以很多時候就是出來送死。所以在1392年的時候,朱元璋從福建向他們派遣了三十六戶船戶,為的就是能夠叫他們的造船技術能夠跟得上和明國稱臣納貢的速度。
到後來,琉球的國王也是主動的向明朝政府表示請求賜人,好在琉球推行先進的問話和生產技術。
再往後,琉球和中國官方的接觸日益密切,在明朝政府大力剿滅倭寇的時候琉球作為明朝的藩屬國也是相當的出力,多次擊敗從明朝浙江敗退琉球島的倭寇。
但是也就到這為止了,隨著倭國的野心逐漸的增大,在1609年的時候薩摩派出三千人的大軍攻入琉球,把當時的國王掠走,甚至是有字的東西都一起劫掠走了。琉球王尚寧等人也是被俘虜到了鹿兒島關押三年五個月,為的是要求琉球向倭國稱臣納貢,但是即便這樣也沒有改變善良的琉球人對於自己宗主國的崇敬之情。
在萬曆的時候,尚寧王還主動派遣使者向,上國報告倭寇有想占領台灣的野心,想想在那個時候自己的國家都已經是殘破不堪的情況下仍然‘遣使以聞’。
這相對於那些貪婪殘暴的倭國人是多麼鮮明的對比!
看來倭國人凶狠殘暴貪婪的本性真的是他們的老祖宗就留下的。
當然在萬曆年間徹底擊敗倭國人以後,倭國卻是老實了一段時間,不再敢四處囂張了。但是隨著近代倭國田黃三明治維新以後,它們迅速的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如果說之前對琉球的侵略是倭國某個地方政府的行為的話,那麼現在它已經把攻占琉球上升到國家層麵了。
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倭國不斷的對琉球施加壓力,要求琉球並入倭國國土,被逼無奈的琉球王尚泰不得不表示可以分別想當時的清朝政府和倭國征服稱臣,但是這依舊不能滿足貪婪的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