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苦苦的等了多半個時辰才看到江水一色之間一下子出現了雲霞,就好像是早晨的朝陽躍出海麵一般。
“來了!來了!”
“艦隊回來了!”
“快看回來了!”
大家都是議論紛紛,雖然說當初艦隊出發的時候大家也都是曾經前來送行,但是那個時候艦隊是順江而下根本就不需要扯帆,現在艦隊是在逆流而上風帆都是鼓鼓的所以大家也是第一次看到了艦隊那紅雲一樣的風帆和小島一般的大船。
朱棣走下高台,來到了船廠的碼頭上站在最前麵迎接這支艦隊的歸來。等到快要駛進船廠的時候突然就看到所有的船隻都一下子停下了,一百多艘船一下子就好像是一條船一般在同一時刻按照同一個動作集體在水裏不動了。就在大家詫異的時候卻發現了不對!
船隻兩側的巨炮竟然是不知道什麼時候一門門的都把黑洞洞的炮口探出來了。
還不等到大家明白過怎麼回事就看到炮口有火光閃過緊接著就是震耳欲聾的轟響在人們耳邊炸開了。
“轟……轟……轟……轟……”
一門門巨炮一次爆發出了他們的巨大氣勢,整個天地為之動容,每個人都感到大地都在顫抖,就連江水好像也不再奔流了。
“他們這是要幹什麼!?”朱棣強自鎮定回頭問身邊的人,看到的卻是叫他吃驚的一幕,幾乎所有的文官都趴在了地上撅著屁股抱著腦袋,而那些在戰場上勇敢卓越的武將們這個時候不是躲在椅子後麵就是倚在柱子後麵更有甚至直接就把旁邊的侍者拽過來擋在自己身前。
旁邊的一個太監這個時候趕忙來到朱棣身邊護在朱棣身前大聲說道:
“護駕!”
但是朱棣分明看到這個太監的雙腿在不停的發抖……
也不知道過了過久,每個人都感覺好像是過了千百年一樣的時間好像是那些巨炮不再轟鳴了,大家這才是慢慢的抬起頭來或者是從剛才藏身的地方站出來。
“他們這是要做什麼!!??”所有的人現在上前把那些巨劍上麵的熱撕碎的心都有了。
朱棣彈彈身上的灰土,看看周圍那些義憤填膺的大臣們沒有說話,徑自朝前走去。
這個時候文朔。王景弘和陳瑄一行人的小艇已經在碼頭上靠岸了……
“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要放炮?”朱棣看到文朔什麼也沒有說甚至把剛要跪倒行禮的文朔幾個人攔下問道。
“哦……回稟陛下”,文朔麵色不改的說道,“現在艦隊已經到達了咱們大明的國土,為了避免艦隊的巨炮在進到港口以後發生事故所以我叫大家把巨炮上的彈藥統統放掉,解除武裝也是表示對陛下的敬重。”
“那這還是好事情了?”夏元吉這個時候上前問道。
“當然了夏大人,難道你忘了嗎咱們還有號炮嗎?這就是為了想大家說明咱們的船上已經沒有能夠進攻陸地的武力了。自然是表明對陛下的尊敬啊。也可以把這叫做禮炮,是一種禮儀。”
“禮炮?!好名字!好以後這要傳承下去,禮部尚書何在?趕緊把這記錄下來以後形成章程。”朱棣對這很感興趣,趕忙招呼人要交代下去。
文朔看到自己的想法得到了朱棣的肯定心裏也頓時覺得這是一個號的開始,把後世的禮炮搬到這裏來竟然是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禮炮:
最早的禮炮儀式起源在中世紀的德國,當時的奧格斯堡城為了隆重的迎接從前線凱旋的皇帝,決定鳴禮炮100響。但是負責鳴炮的軍官不知道是被炮響震壞了耳朵還是數學沒有學好到後來稀裏糊塗的鳴放了101響好吧既然開了一個這樣的頭那後麵大家就跟著做吧,沒辦法所以後來的鳴禮炮101響也傳承下來了。
禮炮的起源在英國,在四五百年前那個時候的戰艦已經裝備了前膛炮,也就是那種在炮口裝填彈藥的大炮。這種大炮在每發射一次之後都要重新裝填甚至是還要清洗炮膛,耗費時間很長。
所以當戰艦駛進一國港口或者是和友邦戰艦在海上相遇的時候往往都是把戰艦大炮的彈藥放掉,向對方表示出友好和誠意才能進到港口或者是和對方艦船通過。時間長了這種做法就逐漸的發展成為既是自己解除武裝的友好行為又是向對方表示致敬。
由於當時的戰艦上最多就是裝有21門炮。所以21門炮全部放空就成為了最高禮遇,其次一點的就是19門炮全部放空的19響禮炮。後來漸漸的被世界所接受成為了世界性的禮儀。
在外交方麵,貴賓到來鳴放禮炮表示敬意是國際上的外交禮節。按照慣例:鳴放21響是在歡迎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等,是最高禮遇。鳴放19響是歡迎部長將軍一級的人物。17響、15響則是歡迎更低一級的人。另外鳴放禮炮都是單數,因為過去在航海的時候很是忌諱雙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