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吃貨張喃喃:留法歸來隻賣酸奶“一道菜”
人生視界
作者:王麗
當其他吃貨還停留在四處尋找美食的階段時,在中國傳媒大學學編導的她已將美食變成了畢業論文,並追尋自己的愛好,到世界聞名的法國藍帶廚藝學院學藝。法餐的極致令她大開眼界,學成歸來後僅僅是因為對無添加劑酸奶的喜好,她開始做手工酸奶,並在網絡社區發動吃貨們一起做,沒想到一不小心做出了一個名叫“樂純”的酸奶品牌。很多明星粉絲像馮紹峰、王珞丹等,都給她點讚。她的產品如今在北京深受小資們的青睞,還即將進入商超等渠道。
從小就是“美食控”
張喃喃出生於四川成都——盛產美食的地方,生鮮麻辣的各種食材在她小小的味蕾上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小時候,張喃喃對酸奶的喜好到了癡迷的地步。插根吸管,輕輕吸一口,那酸酸甜甜的乳液便在舌尖滑動,濃鬱的乳香頃刻間在口腔裏蔓延,在唇齒間留香,讓她陶醉其間。
12歲那年,張喃喃來到北京上寄宿學校。母親擀的又細又長又薄的麵條,烙的焦黃酥嫩的蔥油餅,用土豆粉做的又白又滑的涼粉,還有自製酸奶……讓她一次又一次在夢中垂涎、回味。而食堂裏每天單調的三菜一湯對她來說簡直是一種摧殘。高中3年忙碌的學習生活中,唯一能讓張喃喃舒緩壓力的就是桌子上的一堆美食雜誌,每月一本的《貝太廚房》《美食美酒》《中國烹飪》成了唯一的休閑。假期回到成都,她再次尋訪美食,味蕾這才重新蘇醒過來,享受到了食物帶來的愉悅感。從那時起張喃喃就堅信,美食是一種能喚醒人靈魂的力量。
滿腦子都是美食的張喃喃麵對高考誌願表時,心裏徹底淩亂了。父母希望她考名校,學習管理等熱門專業,但她想的卻是:“可不可以不上大學,送我去一個廚藝學校啊。” 這當然被父母當成玩笑。正當選擇陷入困境時,爸爸告訴張喃喃:“去學電視編導吧,你可以拍美食節目,以後照樣可以跟美食打交道。”於是她報考了中國傳媒大學的文編係。
在大學讀書時,最令張喃喃熱情投入的幾件事都與美食有關。每天下課,她總是第一個衝到食堂,把當天的菜悉數拍一遍,再一一發到微博上。這就是張喃喃的“食堂報”。同學們每天都會先看她的微博,再決定去食堂吃什麼菜。
大三時,在做IT的男友的幫助下,張喃喃做起了自己的網站——“飯書美食網”。這個美食網站記錄了她關於美食的奇思妙想和所見所聞。雖然隻是隨性記錄,但由於精心創作和管理,這個沒有任何盈利目的的網站在美食愛好者中贏得了口碑。張喃喃說:“從這方麵來說,我也沒有放棄我的專業,我也在做美食方麵的媒體傳播。”
畢業時,張喃喃拿出的畢業論文同樣是關於美食的——《從中外電視美食節目對比看電視美食節目創作特點》,主要內容是通過中外美食節目的對比,探討中國美食節目進步的空間。這篇論文長達6萬餘字,對張喃喃來說可謂是手到擒來、有感而發。雖然她大學4年的成績並不算突出,但在畢業時,她卻出人意料地“逆襲”了一把,論文獲得了全班第二的好成績。
畢業後,身邊的同學都做了攝影師、主持人、編導、記者等,前途的選擇成了張喃喃一家人最掛心的事。父母給張喃喃設計的路,是本科畢業後出國讀碩士,讀什麼自己選。
一次,在觀看了奧黛麗·赫本主演的電影《龍鳳配》後,張喃喃深受感染。電影講述了女主角到法國藍帶廚藝學院學廚的故事。那一刻,她領悟到可以通過選擇改變自己的命運,作為一枚深情的吃貨,“與其去紐約或巴黎走馬觀花地學一兩個自己不感興趣的專業,不如聽從內心的愛好,去這個世界美食中心的著名學府充實自己,學一門手藝,實現自己一直以來的夢想。”
用法餐極致,做最純粹的酸奶
下定了決心的張喃喃,猛學一年法語後,2013年2月終於通過考核,闖進了心儀的法國藍帶廚藝學院。在這所著名的美食學府裏,她認識了來自世界各地懷有美食夢的人們:華盛頓的政要、國際銀行的高級員工、律師、醫生……
初到這裏,她看一切都是新奇的。學烹飪,練刀功,吊高湯,做醬汁,在室溫40度的廚房裏一站就是十多個小時,站到腳腫得穿不進鞋。
這時張喃喃終於明白為什麼法餐那麼貴了。法餐中沒有味精,很少用芡粉,醬汁中的一切鮮味都來自濃縮的肉湯,一切黏稠都來自膠原蛋白。調味的甜來自胡蘿卜和洋蔥而不是白糖。比如牛排上的一點醬汁,是由大鍋熬煮數小時的骨湯、肉湯濃縮而成,可以說做一道菜就是一整天。她覺得,法餐的“極致”精神是值得中餐學習的。中餐在調味上遠超法餐,但法餐則講究的是整體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