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國”的今天為美國外交思維敲響警鍾
國際觀察
作者:田文林
精彩導讀
○ 美國外交政策慣於“借力打力”,借扶植主要對手的對立麵,來消耗打擊對手。
○ 中東地區秩序根基不穩,美國盟友麵臨巨大威脅,而美國將是最大的“受害者”。
○ 美國培植伊斯蘭極端勢力,卻屢遭其反噬,看似因為極端組織“忘恩負義”,實則是美國推行霸權主義政策的結果。
○ “自己挖坑自己填”的戰略困境,歸根到底是美國狹隘的“零和思維”及其短視思維造成的。
2014年6月29日,“伊斯蘭國”的建立給本就十分脆弱的中東局勢,增加了更大的動蕩和混亂。而“伊斯蘭國”能發展到今天這個規模,不能不引發美國等西方國家對其外交政策進行反思和修正。
“伊斯蘭國”是美國中東政策的直接產物
“伊斯蘭國”異軍突起,固然是中東國家治理失敗的產物,但更是大國博弈尤其是美國“翻雲覆雨”的中東政策造成的直接後果。伊朗總統魯哈尼在聯大發言時直言不諱地指出,“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的興起,是西方在中東地區的錯誤戰略導致的。
1.從冷戰時期到“9·11”,美國縱容並扶植伊斯蘭勢力,使“伊斯蘭國”有機會登上曆史舞台。
美國外交政策慣於“借力打力”,借扶植主要對手的對立麵,來消耗乃至打敗對手。冷戰時期,美國在中東地區的主要對手有兩個:蘇聯和以納賽爾為代表的阿拉伯民族主義。因此,美國竭力扶植以沙特為代表的伊斯蘭保守勢力,借伊斯蘭主義消解主張無神論的共產主義和主張世俗化的阿拉伯民族主義。
20世紀70年代,美國鼓動沙特國王費薩爾建立伊斯蘭聯盟,以抗衡納賽爾的地區影響。l986—1989年,美國的援助額年均6億美元。美國還向阿富汗聖戰者組織運送“毒刺”導彈,並耗資百萬美元為阿富汗學童編寫和印刷充斥著暴力畫麵和伊斯蘭教尚武精神的課本。塔利班等伊斯蘭武裝力量,以及“基地”組織等恐怖勢力,均在這一時期生根發芽。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紮卡維在阿富汗創立了“伊斯蘭國”的前身“統一和聖戰組織”。
2.2001—2011年這十年間,美國在中東的“反恐”行動,卻為“伊斯蘭國”提供了更大的活動空間。
阿富汗戰爭結束後,伊斯蘭極端勢力卻將矛頭對準了美國。尤其是“9·11事件”,這是美國縱容伊斯蘭極端勢力的惡果。因此,美國將政策重心從縱容扶植轉向全麵圍剿伊斯蘭極端勢力。
然而,美國發動的“反恐戰爭”,對極端恐怖組織卻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麵,阿富汗塔利班和“基地”組織元氣大傷;另一方麵,美國應對本質上屬於非傳統安全的恐怖主義,最終結果是“越反越恐”,阿富汗和伊拉克局勢大亂,這為極端勢力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更多的活動空間。
3.美國推行戰略收縮和政權更替,使“伊斯蘭國”異軍突起。以2011年為標誌,美國中東政策出現兩大“新動向”:
一是美國在中東加緊戰略收縮,使中東極端勢力發展壯大的外部製衡減少。
2009年奧巴馬上台後,這種戰略收縮步伐明顯加快。2011年從伊拉克撤軍,使伊拉克馬利基政府很難填補美軍撤離留下的安全空白,伊拉克極端恐怖活動重新增多。英國前首相布萊爾認為,伊拉克亂局責任在於美國撤軍太早太快,致使伊拉克處於缺乏防禦的脆弱狀態。
二是美國借2011年中東劇變之際,在利比亞和敘利亞策動“政權顛覆”,導致伊斯蘭極端勢力再次由被打擊的對象變成被縱容和利用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