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告別屌絲年代(1 / 1)

告別屌絲年代

編者的話

不得不說,這個詞已經快被用爛了,包括我們自己,無數選題、標題都和屌絲有關。而它的無所不在,也恰恰說明當下的中國多麼需要這個詞。從最開始的娛樂、惡搞功能,到互聯網用戶標簽,再到社會群體象征,其詞性的強大繁殖能力幾乎超過了過去30年任何一個階段性時代名詞。很簡單,因為它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中國互聯網不到20年的曆程,就是一部屌絲成長史。除了造就一批草根出身、自我逆襲的創業新貴,背後伴隨並推動他們的,正是如今被稱作屌絲的用戶群體。騰訊做的屌絲用戶生意,阿裏做的是屌絲創業者生意,百度則靠流量推薦在屌絲用戶與屌絲創業者之間實現了完美對接……再看看那些二線陣營的“互聯網印鈔機”:盛大、巨人、360、YY、唯品會等等,無一不是拜屌絲所賜。

PC時代,中國互聯網用戶是通過渠道來分層的。精英用戶在渠道之外,他們憑借興趣或朋友引薦可以直達自己的需求目標;而屌絲(小白)用戶,則是在渠道之內:在他們找到自己的需求之前,渠道已經決定了他們的需求。換句話說,精英用戶是自己知道自己要什麼,屌絲用戶是渠道知道他們要什麼,這是二者的本質區別,也是造成中國互聯網兩個世界的原因所在。

但當我們經入互聯網世界的媒介從PC轉移到移動終端的時候,很多事情已經不是PC互聯網開啟時的樣子了。

首先,20年前,大家都是從非互聯網用戶進入互聯網世界的;而20年後的今天,大家都是從互聯網的一端進入互聯網的另一端,無需像20年前的小白那樣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說白了,不管精英還是屌絲,大家都已經是資深網民了,你能在國貿寫字樓用微信與香港的同事群聊,我也能用它在建外SOHO賣煎餅果子。誰也沒資格得瑟誰。

其次,PC時代的渠道是開放的,移動終端時代的渠道是封閉的。前者決定了需求的尋找是無限鏈接的:你通過百度能找到華軍,通過華軍能找到電驢,通過電驢又能找到更基本的需求——每一個產品,都是下一個潛在需求的渠道節點。但在智能手機的應用商店裏,你的需求隻能在商店裏被滿足,而且都是點對點,點與點之間絕對不會產生延長線。這就決定了,所有人的需求都是被呈現,而不是去鏈接。當需求的滿足是被動選擇的時候,大家就都是一個起跑線上的用戶,在到達終點線之前,不會遇到劫道的。

再次,從渠道關係到社交關係。PC時代鑒別用戶的方式,就是他用什麼產品。而如前文所述,用什麼產品不是你自己或他人決定的,而是多層次的渠道決定的。因此,真正決定用戶需求的,其實是產品背後的渠道。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由於渠道的純粹性,就導致了所有用戶的大聚集,大家都在一個場子裏找東西,渠道關係退居幕後,人的關係走上前台。

微博、微信的出現,不知催生和挽救了多少創業公司,因為通過社交工具進行產品營銷,已經被證明是成本最低、成效最高的用戶挖掘方式了。一個好的產品,從屌絲到高富帥,完全可以被社交工具所串聯起來。應該說,基於人的關係的社交工具的出現,把傳統的層級分明的互聯網用戶都帶入了“共產主義社會”。

在這個“社會”,有人娶一個老婆,有人娶兩個老婆;有人娶中國老婆,有人娶外國老婆;有人濫情,有人搞基,需求這才開始被合並同類項。但不要忘了,屌絲是和高富帥手牽著手來到這個新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