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翻新物流 和馬雲一起豪賭?(2 / 3)

整體——以倉儲為重要節點、優化架構 案例:菜鳥網絡

它的全名是“中國智能物流骨幹網”,馬雲希望它成為“一張能支撐日均300億(年度約10萬億)網絡零售額”的巨大物流網絡。根據官方發布的消息分析,有幾個關鍵點:從倉儲入手,菜鳥相當於一個糾集多家地產集團之後打造的“物流綜合體”;不做快遞,不介入最後一公裏,但它很可能會動“幹線運輸”的奶酪;用戶體驗方麵的目標為“一日達”,需要智能化來支撐。

菜鳥以貨為中心,有望站在製高點上

戴文建:物流QQ創始人

馬雲發布菜鳥的新聞,從我的角度很看好他,覺得他終於走對路線了。之所以叫“菜鳥科技”而不是“菜鳥物流”,因為馬雲要搭建的是一個全國性倉儲體係,從倉儲入手,可以將物流節點做得像一個動態倉庫一樣,幹線的貨過來在他那裏分流,分給“三通一達”和順豐,讓人家完成最後一公裏。這個動態倉庫會像機場一樣,把人彙集起來,分給航空公司,但自己不做運輸。我甚至覺得它還會像宜家,倉儲很標準化、智能化。

以貨為核心,馬雲就站在一個製高點上,很多資源也受菜鳥調配了。國外沒有大型物流園,隻有類似於菜鳥這樣的物流基地,都是以貨為核心,而中國是以車紮堆,司機在物流園找貨。

我們和菜鳥的生意慢慢地都會往一塊靠,馬雲整合的是倉儲節點,我們整合的是車輛。再給我們兩年時間,如果我們能成為中國最大的,完全可以和馬雲合作,他需要有公司幫其整合貨車資源。但我們的生意很難做,必須發展為全國性的,因為貨車是高度動態的。

菜鳥引爆了資本對物流的關注。但是風投不理解我們的做法。比如我們為司機推出手持終端,喇叭聲音很大,電池是一萬一千毫安,風投會問為什麼不讓司機在智能手機裝應用。這些司機一直跑在路上,智能手機待機時間太短,必須做新產品。

物流是典型的“大行業、小公司”

方毅:運商行物流創始人

大家都覺得電商改變了物流行業,在我看來,改變的隻是個位數。從中國物流協會的官方數據看,雖然快遞業這幾年飆升很厲害,但還是整車運輸、零擔專線份額大,而且物流是 “大行業、小公司”,全國最大50家物流公司隻占行業份額的不到10%。中國有幾千萬的個體戶運輸司機,物流公司、專線公司都會租用這些社會車輛,每天都在不同省市跑,為了避免交稅費、份子錢,短期之內不可能形成出租車公司那樣的公司化運作。大家不知道這個行業的散亂程度,最近菜鳥出來才把市場炒熱的。

菜鳥帶來了一個很好的趨勢,讓我們思考到未來更理想化的物流環境。也許有一天,菜鳥或某家公司可以整合到中國所有貨車的信息,完成對所有運輸車輛的調配,利用條形碼分檢,再采取甩掛運輸的形式,一輛車運到了一個地方把載貨的車身甩下,掛上另一個車身,再去另一個地方送貨,一直在路上跑,盡可能節省資源。

這樣甚至能形成最快的送貨效率,電商公司之所以都在做“一日四送”,因為人們願意為了快而買單的。包括一些“收貨點”的形式也很有前途,現在收快遞都是人和快遞“互相等”的狀態,新的模式可以節省雙方的時間成本。

“最後一公裏”的機會比幹線多

郭保衛:酒仙網全國幹線網絡總監

從一個電商公司物流負責人的角度,首先,我覺得“最後一公裏”比幹線物流更有創業機會。這裏的最後一公裏指快遞公司以及“落地配”公司(一般覆蓋一個省份,可完成最終配送的公司)。

如果一個西藏某偏遠地區的顧客買我們的產品,使用落地配都未必能送達。幹線物流頂多是到達縣城,然後把貨交給落地配公司,後者再往下派送到顧客手裏。幹線運輸如果招標,全國能有上萬家投標,而落地配公司非常少,很多是由一些送報紙公司演化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