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思維並不等於免費
專欄
作者:魏武揮
深圳有個朋友最近做了一款產品,目前供4S店使用,未來可能麵向更多的汽車服務商,比如美容店之類。它其實是一套技術解決方案,4S店利用這個解決方案,可以做一個客戶服務性質(而不是單純信息推送)的微信公眾賬號:比如車主可以查詢保養情況並預約保養,或者是違章查詢之類。這款產品看著有意思,也很有些所謂的“剛需”:車主確有需求,4S店也有需求招徠汽車買主回來繼續貢獻服務消費。
我這位朋友就這款產品開了一個發布會,過了一把“喬布斯”的癮,請了不少朋友前來捧場。有些朋友對他說:這款產品可以考慮免費,因為免費鋪貨快——大家都喜歡免費的嘛。但我以為,這款產品,的確應該如我朋友所想:收費,而且費用還別太低,一年4S店怎麼著也得交個幾萬塊吧。
一說起互聯網或者互聯網思維、基因,大家第一個念頭就是“免費”,基於龐大的用戶量,再慢慢折騰商業模式。但其實,互聯網思維並不等於免費,因為必須要考慮的是這樣一個問題:產品如何推廣?
免費產品的推廣有兩條道路,其一是靠口碑,時間比較長一點;其二是靠廣告砸,則成本很高。免費產品很難“免費”地借助渠道的力量,因為渠道幫助你推廣出去後,總不能白幹,渠道的收益在哪裏?自然就是問你要廣告費了。
但產品一旦收費,就有可能產生推廣成功之後所得的傭金:這個道理就如同CPS(Cost Per Sales,即根據每個訂單/每次交易來收取廣告費)一樣,而免費產品隻能做CPA(Cost Per Action,按點擊量收費)。渠道依然需要利益,但這次不是問你要,而是問你的裝機對象要了(你提傭給裝機對象)。
具體到這款產品和它的開發團隊。我這位朋友在深圳浸淫汽車網絡媒體很多年,屬於這個垂直行當的“地頭蛇”,他有足夠的資源在深圳做線下推廣。但如果一旦越過深圳地區,資源根據物理距離逐漸降低,他迫切需要更多的有足夠4S店資源的人為他推廣,隻有把產品設定在一個較高的價格,才有可能激勵這些人為他盡力去推廣。如果免費,大概除了靠廣告硬砸外,就沒有什麼別的方法了。
在我這位朋友看來,這種O2O式的服務,是很講究本地化人脈關係的,能夠催動這種人脈關係為己所用,必須讓出利益。免費產品固然看上去很多店家會第一時間試用,但廣告成本並不低,更重要的是,他的整個開發團隊會處於一個淨虧損狀態,除非在短期內獲得一大筆融資,前景並不好。而收費模式,一來可以獲得渠道代理,未必不能迅速鋪開;二來可以形成正向現金流收入,在談判融資時,腰杆也會更硬。
那麼,如何應對其他玩家的“免費式”介入呢?必要的防禦武器還是要準備的:快速的迭代式開發,一旦收費模式有小成,自然有足夠的本錢加快新功能上線;此外,這時候再做一些初級功能的免費式產品做抵禦。這個思路很有趣,從來隻有從免費到收費,而不太聽說從收費到免費的。但你不得不承認,就汽車美容店這種相對體量較小的本地服務商,一個簡單的免費版本是可以為他鑄就一道護城河的。
我覺著他的想法在邏輯上是成立的,互聯網思維和基因,的確和收費免費沒什麼關係。關鍵是控製住成本的“快速”:快速鋪貨、快速建立壁壘,這才是核心問題。收費不收費,根據具體情況,那隻是一種方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