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決策是VC最大的挑戰
專欄
作者:曹毅
關注早期投資的朋友相信有不少看過1個月前Paul Graham(Y Combinator創辦人)寫的一篇文章《Startup Investing Trends》,裏麵總結了他這麼多年對早期創業和投資的深刻觀察和精妙推演。如果沒看的朋友推薦多看幾遍。本文其實是一篇讀後感,並結合目前國內的創業及早期投資情況做些觀察和思考。
任何一個行業的變化根本上是需求方的需求演變,早期投資領域正在發生的變化根本上也來自於創業者族群的變化:創業啟動成本下降、基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變大、迭代速度加快、融資渠道增加、退出的通道不斷增多。
創業成本以手機遊戲為例,4個人的團隊就可以開幹:1個策劃,1個前端工程師,1個後端工程師以及1個美工。服務器可以租用雲計算資源,早期流量可以來自開放平台和市場,支付渠道已經日益完善,內部項目管理可以用免費SaaS軟件甚至微信即可。你會發現信息化時代的社會分工正在深入,大量非核心工作都可以找第三方公司來提供。
在退出方麵,並購出售正成為被創業者認可的更現實的方式,中國的並購市場終於發展起來。就在幾年前我們的同行還在感歎:在美國做投資真好,幾億十幾億美元的並購比比皆是,而在中國幾千萬美元級別的都寥寥無幾。現在,大佬搶灘移動互聯網、A股公司跨欄式進入新媒體新經濟、IT行業整體的商業模式可見可執行程度越來越高等諸多因素,一起快速催生了千呼萬喚的並購市場。同時本土的創業板、新三板等也給創新公司提供了更多的上市機會。
簡要說完創業的開始和退出,來看看中間環節的孵化機構、天使以及A輪的挑戰和機會。
A輪真的不好做了?如何變化?創業成本降低,導致創業者會傾向選擇少拿一點錢少稀釋股份,同時決策速度也是很重要的衡量要素。這兩點對現有的VC商業模式都有很大挑戰。Paul Graham說美國VC目前在苦苦堅守20%的A輪持股底線,他認為會進一步突破到15%。同時A輪的投資點可能會後移,早期的團隊磨合、定位摸索、產品打磨階段主要靠天使來支持,待這三點成熟後再交給A輪投資者,這時候估值可能較典型A輪會高,即我們所說的大A輪。
Paul Graham說的24小時決策雖顯誇張,但從創業者的角度來說,冗長的融資確實是一次折磨。同時一開始融錢太多,總想準備好夠幾年用的,其實這對創業者和企業不見得是一件好事。錢多可能會讓公司有了多犯幾個錯誤的機會,往往公司會用一兩個這樣的“機會”,不能把精力聚焦;錢多也可能會讓早期公司多了安全感,少了危機感和緊迫感。最近確實看到一些很棒的創業者一開始並不融很多錢,自己也放錢進去,這樣也不至稀釋過多股份。
從投資機構的角度,快速決策對每一個VC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如何能如此快速並準確地作決策,從個人到組織製度都需要與時俱進。需要用信息工具、互聯網思維來武裝自己,把原先的“老中醫”治疑難雜症模式改造成相對規模可複製可預計的西醫模式。如能持續地向市場傳達並驗證這種快速決策,那麼創業者會不斷地聚集湧向這樣的機構。
下一篇談談天使投資和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