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加:總部如何修煉內功
連鎖50強
作者:曲琳
中國是米其林旗下汽車服務品牌馳加(TYREPLUS)發展特許經營最快的區域。2002年於澳大利亞開設第一家店鋪,2003年進入中國市場之後,馳加找到以輪胎、機油、製動的保養為核心的三大業務,並保持著每年100家以上的開店速度。2012年,其在中國的第一任掌門,米其林(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轎車及輕卡替換市場渠道部經理劉鵬被調往法國總部,負責全球馳加項目,將中國經驗引入全球市場。
不過,找到方向與主營業務,隻是馳加發展的第一個階段。
“隻要是連鎖業態,一定會遇到瓶頸,”在2012年接受《創業邦》訪問時,劉鵬開誠布公地提出,“每年增加100家店,對後台係統就會提出新的挑戰。”同年,馳加現任負責人、渠道部經理廖初航表示,馳加中國區計劃五年之內店數翻番,這意味著,五年之內要增加800家店。
如何支撐這種發展速度?特許加盟是加盟者與品牌方共同的生意,想要邁過象征極限的那道門檻,作為品牌方的馳加需要提供怎樣的後續支持?
配件供給問題:利用係統解決
馳加中國區總部位於上海,與母公司米其林一同辦公。背靠一家有百年曆史的世界500強公司,馳加的管理模式帶著十足的外企範兒,有條不紊。
利用兩年時間打造的“中央采購平台”,近期成為了馳加加盟商的重要工具:馳加總部與嘉實多、漢高、博世等汽車配件大品牌合作,統一拿貨,加盟者通過“米其林零售商俱樂部”係統進入“中央采購平台”網頁下單訂貨,過程類似於網購,馳加負責配送。這套係統的意義,並不僅僅是跟上快速開店的節奏。
在汽車後服務市場,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是:配件供給。2000年之後,與4S店相對,汽配城、路邊修車店湧現出來,接著出現了連鎖化汽車服務店,以小修、洗車、檢查等業務為主。“輪胎的購買周期是2~4年,回店率遠遠低於汽車服務店。”劉鵬說。一大批配件經銷店紛紛改行做服務,渴望從財大氣粗的4S店手裏搶到份額。
在行業中,從經銷店轉做連鎖服務店的做法叫“翻牌”,但它們還需要邁過“服務”這道坎。以馳加為例,2006~2009年,光是轉型,劉鵬就籌劃了很久。進入日常運營,配件供給就成了難題。兩年強保(強製保險)過後,汽車從4S店轉向綜合汽修店保養,與4S店不一樣的是,這些門店麵對的不會是一個品牌的幾個車型,“店主永遠不知道下一台進店的車是本田雅閣,還是通用別克。”為了適配於不同的車主,他們不得不儲備五花八門的配件。
此外,不同區域的優勢車型,車主習慣都是天差地別。“在中國,想要做成全國市場的汽車連鎖品牌非常難。”廖初航認為,原因在於零配件難以統一供應,因此難以達到好的消費感受,“大家都沒有找到合適的供應鏈解決方案。”
在馳加與第三方機構的共同調研中顯示,車主之所以會考慮選擇連鎖服務店的原因,除服務的標準化之外,重點在於配件,車主希望店中有他們所認可的輪胎、機油、刹車片、電池等品牌配件。這也是連鎖化為車主帶來的信任感。
2011年底,連鎖化發展最為迅猛的馳加中國區又吃了一次螃蟹:啟動“中央采購平台”(Central purchasing platform,簡稱CPP),項目主要負責人、中央采購平台經理汪波在米其林工作10年,曾任米其林區域銷售經理、馳加零售顧問等。
CPP帶來的首要難題是發貨。米其林擁有完善的分銷體係,但渠道銷售往往由經銷商完成。要想推進CPP,馳加必須有一套完整的自有物流係統。廖初航也考慮過通過殼牌、道達爾、博世這三家最重要的非輪胎業務供應商的渠道來輸送產品。這三個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分銷網絡擁有很突出的覆蓋率。
但結果卻不太樂觀,當馳加店在全國各地紮下根後,這張“借”來的供給網絡無法滿足所有門店的標準化配備。
“對所有品牌來說,讓產品覆蓋全國網絡都是一個惡夢,即使是大品牌,也沒法說所有區域能保持同樣水準。”廖初航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