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滬江網 一個BBS的不死傳奇(1 / 3)

滬江網 一個BBS的不死傳奇

特寫

作者:王海天

一個社區起家的網站,涉足了當下火熱的在線教育,猜想下能火到什麼程度?以下是這個網站的一組數據:2億用戶、4000萬注冊會員、200萬付費用戶、2012年營收超過1億元……

如果從2001年開始算,滬江網已經走過了12個年頭。開始靠BBS起家,最初的出發點隻是建一個英語學習者的交流社區,用創始人伏彩瑞的話說,“前五年基本是免費做公益”。前不久,這家“慢生長”的公司獲得了2000萬美元的融資,估值超過2億美元。典型的老牌社區、“非典型”在線教育。

從UGC到B2C

2009年上線網校,可以說是滬江十年之路的一個裏程碑。

此前滬江網是一個信息平台,內容主要來自UGC(用戶生成內容)。用戶可以在滬江上看信息,還可以進行彼此交流。但伏彩瑞覺得還應肩負“更大的責任”,僅滿足於用戶交流是遠遠不夠的。“用戶聊的是學之前和之後,學的過程是空白的”。

如何參與用戶的學習過程?網校。一直以社區為主導的滬江網,雖然用戶量很大,每日的UV也在百萬以上。但營收的壓力日漸凸顯,2009年之前,營收的主要來源是廣告。廣告這種單一的商業模式,弊端顯而易見。舉一個例子,2008年金融危機時,滬江的廣告收入大量縮減,當時也沒有新的增長點,隨時麵臨“死掉”的境地。除了廣告,滬江網的另一個盈利模式是電子商務,賣參考書、學習資料等。雖然毛利率高,但用戶的重複購買率較差。長期下去,很容易碰到天花板。尋找新的增長點,迫在眉睫。

上線網校,也可以看成滬江的一次主動求變,迫切需要改變營收的壓力。

外部的大環境,也為滬江轉型網校創造了良好條件。最近兩年,各種在線教育的產品不斷湧現,例如網上的諸多公開課。至於火熱的程度,從一個潮流就可以看出來:自網易上線公開課後,新浪、搜狐紛紛跟進,愛奇藝、樂視、PPTV也有單獨的公開課頁麵;甚至連央視旗下的CNTV都上線公開課了!雖然都打的是免費牌,看起來好像是“做公益”,但長期來看,各家還是要往商業化的路上走的。公開課更像是一個切口。

而對於用戶來說,能接受在線教育也有多種的因素。新東方這樣的線下培訓機構固然好,教學的質量也有保障。但問題是,這些培訓的人數眾多,但地域分布比較廣泛。不是每個人的家門口都有新東方,有了新東方,也不是每個人都能付得起上萬元的學費。另一個現象是:社會越來越碎片化,這點在年輕人的身上更為明顯。去報了一個班,每周需要在規定的時間上課,還要在路途上浪費時間。如果你錯過了一節課,老師是無法單獨為你一個人補上的。互聯網的優勢在於可以把碎片化的時間糅合起來,由用戶自己來決定課程進度。

產業的角度。國內的中華會計網校的母公司正保遠程教育,2008年便在紐交所上市,目前公司市值近3億美元。網校是可以做成上市公司的。

網校怎麼玩?

滬江網校,和網易公開課還不太一樣。首先是呈現方式上,網易公開課是以視頻形式呈現的,而滬江是一個“語音+圖片”的flash課件。這樣做的好處可以節省帶寬,減少支出。一個視頻課程幾百兆,而通過flash呈現,隻需要幾十兆。語音錄製的另一個原因,是伏彩瑞對於互聯網教育的理解。“互聯網學習,用戶關注的並不是老師的長相,老師的聲音條件、演講方式更重要。”

滬江網怎麼挑選老師呢?“我們不缺老師,最主要的工作是挑選和甄別。”的確,滬江網經過了十多年的社區積累後,發展了一大批用戶。不僅有眾多的學生,還有高校老師。如果說學生在滬江網是為了更好的學習,老師通過滬江網,則可以更好的備課。“備課需要素材的,教聽力,對話的素材怎麼來?教詞彙,怎麼進行提煉?很多年輕的老師默默地泡在滬江上,這些人群中就有很多潛質不錯的老師。”

能夠找到優秀的老師,這是滬江網校能進行的第一步。第二步則是課程的錄製。麵對著上百個課程,單靠滬江網自己錄製是不可能的。所以,滬江網充當的隻是一個平台,就像天貓一樣,專做生態係統。例如一個雅思的課程,主講老師需要先把課程大綱發給滬江,然後再由滬江網校的教研團隊審核,審核通過後,再進行錄製。老師把課件錄製好後,再交給滬江網,完成最終的降噪、flash製作。“我們沒有課件錄製的概念,說課件錄製隻是為了方便外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