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成敗喜羊羊:為何沒有做成中國版迪斯尼?(2 / 3)

“現在這套形象基本上是出自羅英康設計師的手筆。”黃告訴《創業邦》。不過第一集之後,羅英康就出國留學了。而這套形象黃改動最多的是灰太狼,加了刀疤和圍巾,提高辨識度,尤其眼睛加了很多好玩元素,改得大家“都說像他本人了”。

成功推出“阿狸”動漫形象的北京夢之城文化有限公司CEO於仁國說,“作為同行,更多看創作、作品本身。那喜羊羊無論故事的講述、動漫形象識別度都做得很用心。後麵它的電視發行、衍生品也很棒。一係列綜合因素導致它的成功。”

從動漫設計師角度,黃認為,“創意產業的話,創意還是源頭。很多人說我白菜也能賣黃金價格,我覺得在這個行業裏,不可能。但是,”他接著說,“如果有了一個好的基礎,後麵一些關鍵的商業決定很重要。”

投資人蘇永樂顯然有不同看法。當記者問他“如何抓住的喜羊羊?”時,他話語中依舊難掩一股逼人的霸氣:“喜羊羊?我告訴你,其實你說一隻羊、一隻狼、一隻狗、一隻貓,都可以把它變成產品。重要的是,你商業操作的手法是怎麼樣的!剛好,它當時是一隻羊。”

火爆異常卻沒賺到錢

與其它動漫形象不同,喜羊羊形象設計一開始就與後期產品有關。

“我不做藝術,我是做量產的。”蘇永樂說,“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作為投資人,你不懂這個,隨便就投錢給一個動漫導演,我保證你百分百失敗。因為導演不是賣產品的,而我賣了20年產品,我知道市場要什麼!”蘇很直率,“今天大多數動漫公司,一個片子拍出來,在網上、電視上放一放就完事了。但是我告訴你,不行。要有一整套營銷手法。”在他看來,國內動漫公司大多想的是拍個片子出來,政府給他多少補貼。“這是行業問題。”

當黃偉明他們緊鑼密鼓搭班子“造羊”時,蘇永樂則花兩個星期時間在廣州花園酒店閉關。他不停地收看中國各電視頻道,尤其是電視台如何播放動畫片。他發現,與日本、美國1周播放1集不同,中國動畫片播放模式是1天1集。蘇永樂意識到,如果喜羊羊隻拍四五十集,是不可能把品牌打出來的。他決定:要量產,要全年都在屏幕上見到喜羊羊。其發行推廣思路是:以龐大的數量積累人氣,再做其他產品。

喜羊羊啟動的第一個月,黃偉明他們做出4集。“那時就有人投訴我們,怎麼做這麼慢嗬?我解釋說,大家剛開始要有個熟悉過程。”他說,“後來我們大概請了六七十人時,真是批量生產了。”最高峰時,他們一個月做了22集,一年差不多200多集。他在加拿大研究的“黃偉明動漫製作模式”發揮了作用。

2005年7月,喜羊羊在杭州首播。而這一年的浙江台幾乎變成喜羊羊台。很快,全國各個電視台都能見到喜羊羊和它的夥伴們了。

“投資人投完錢就什麼都不做了嗎?你有去跑遍下麵電視台做對接嗎?OK,這是電視網絡推廣,卻沒一家動漫公司人的人去做。他們都在那裏求央視播出。”為喜羊羊播出,蘇永樂曾帶領營銷團隊跑了70多家電視台。他找到的第一家電視台是南通台。因蘇的媽媽是江蘇南通人,1979年他的家族已經在南通開了第一家外資工廠。一次跟南通市領導吃飯,領導說你有動畫片可與我們南通台去聊一下。後來南通台的台長果然給他打電話,說希望買下這個片子。蘇特別開心,說:“好嗬,那大概多少錢一分鍾?”台長說:“兩塊錢”。

蘇永樂就說,“這個好像有點兒低,浙江省台要給得高一點。七塊錢一分鍾。”

而事實上,喜羊羊在電視上的火爆,趕上廣電總局接連推出關鍵性政策。

2004年,國家政策規定,黃金時間不能播海外動畫片。還明令要求各地1/3以上的省級和副省級電視台要開辦少兒頻道,國產動畫片每季度播出數量不少於動畫片總量的60%。由此中國動畫產業就出現一個不少於20萬分鍾、價值10億規模的缺口。

2006年,廣電總局再度下令強製:每天在17時至20時的黃金時間,所有的動畫、少兒、青少年頻道隻允許播放國產動畫片。

喜羊羊站在大風口上了。為了謀取更大生存空間,一邊是蘇永樂幕後操盤,一邊是原創動力黃偉明他們創作團隊,選擇動畫業成本最低的Flash製作方式,在經費和技術的相對保障下,至2008年,完成500多集動畫片的製作。

即便如此,在電視台播出的成本,4年時間都沒有回收。

喜羊羊前幾年的經營確實艱難。當時喜羊羊在電視上已播得很火了,而他們似乎並未從這種火爆中賺到多少錢。那時無論是相對電視台還是地方政府,以及渠道接口,蘇永樂他們都處於弱勢。幾乎沒有議價能力。

蘇永樂告訴《創業邦》,當時為了現金回收與流動,他轉而開發產業鏈其它環節,卻又遭遇被自信的他稱作“最精彩的一次敗筆”——沈陽喜羊羊嘉年華活動。

為把喜羊羊“從電視屏幕上搬去嘉年華,做成人偶舞台劇,把故事做成攤位遊戲。”他從台灣找來專業團隊執行,搞來價格不菲的大型遊樂設施。

但這第一次落地卻讓他虧得很慘。“要說可以出一本書。”但精明的蘇永樂立即吸取教訓,“這是完全不同於電視網絡的另一個生意。要付現,所以規模要做小、流動。”

他說這對他2006年之後將喜羊羊落地,做市場營銷影響很大。“我整個想法都不一樣了。”想了一下,他又說,“也是當時產業這些市場全不存在,我要把所有環節都打通了。”

整個產業鏈上掘金最關鍵的模塊還在後麵:衍生產品及其授權。

動畫片隻是一個廣告片

眾所周知,迪士尼的動漫隻有10%收入來自大電影。其它都來自產業鏈上的衍生產品。

“原創動漫企業在資金匱乏之下,把全部資金投在作品上,使很多片子的影響力隻存在播出期間,如播出結束,衍生產品還沒獲批推出,那就意味著要從市場上消失。”動漫大道彭璽郎說。

反觀國外動漫衍生品市場,作品還沒“火”起來之前,衍生品可能早已深入人心。像《變形金剛3》,影片尚未在院線上映,其相關產品就開始銷售,它的玩具,根據型號不同從九十元到五六百元不等。而同時上映的國產3D動畫《兔俠傳奇》,卻連正版公仔都沒有。鮮明的對比,顯現國內衍生品市場滯後匱乏。

衍生產品雖處於動漫產業鏈下遊,但並不代表下遊的生產設計就要滯後。從美國玩具行業回來的蘇永樂則深諳此道。“中國動漫衍生品產業鏈是我開發的,也可以說是我發明的。”蘇永樂如此自信地認為。

“藍貓為什麼死?沒有經營手法。”在他看來,中國99%的動漫公司都是如此,即便有理念,也無運營方法,不知怎麼執行。“中國動漫界人士從沒想過角色設計這麼重要,是因為它跟後期品牌設計、產品設計有重大關聯。而後期產品設計跟動畫片又完全是兩回事。它不是動漫公司裏麵建立一個相關部門這麼簡單。從產品發行、品牌推廣、衍生品、授權完完全全都要一家家獨立公司去運作。”

他說,從財務角度,喜羊羊動畫片隻是一個廣告片,它不斷在電視上播出曝光,“而我一直在琢磨怎麼樣去找人做衍生產品。” 他說,“我不是為了做動漫而做動漫的,我是為了賣產品來做動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