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與北京市蒙古族群體關係建構
探索
作者:烏日吉木斯
隨著全球化和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蒙古族同胞離開蒙古人聚居的故鄉,到全國各地工作、學習,例如北京。對於這些人而言,北京是一個新的生活環境,他們在了解、認同進而融入那種相對於他們而言的新文化的同時,還需要傳承其特有的蒙古族傳統文化。這種跨文化、跨語際的體驗使他們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蒙古族文化身份認同邊界。
“人與他人相遇,才會思考自己是誰;一個群體與其他群體相遇,才會把這個群體想象成為共同體;一個民族隻有遭遇另外不同的民族時,才會自覺到自己的族群特征。所以說,文化身份是在差異中尋找相同,在與他者的互動中形成的。”(韓震.2006)因此,他們在新的文化環境中麵臨一種文化身份認同建構的問題。那麼,新興的網絡媒體,尤其是蒙文網站對身在北京的蒙族人的文化認同會有什麼影響?網絡媒體在他們建立族群關係中有何影響?
基於以上問題的思考,筆者深度訪談了北京地區20位蒙古族人士,了解信息傳播技術對他們民族身份認同的影響,並且參與式觀察了5次蒙古族聚會,還對人人網、QQ群、蒙文網站等蒙古族聚集的網站進行了虛擬民族誌調查。
為了預防研究倫理的問題,筆者在訪談時提前告知訪談對象,整個研究將對受訪者的身份進行匿名處理。
蒙文網站與北京市蒙古族的文化認同
文化身份和認同具有同一性和差異性,文化身份的差異是在同“他者”的互動中形成的,而隻有在差異性中才會尋找同一性,即形成關於本族群的自我認同。文化認同的目的是尋求生存方式的穩定性、連續性,但其過程卻起始於人的社會生活的流變性。
“文化認同的形成與傳播過程和媒介環境顯然是不可分離的。”(陳靜靜、莊曉東2009)在北京的蒙古族能夠接觸到的媒體種類不少,但是這些媒體所呈現的內容中,采用蒙古語言文字製作的少之又少。蒙文網站的出現,使得蒙古族人能夠在網絡上創建自己的文化空間,而不受時間和空間以及語言的限製。 對於更加認同蒙古族文化和協調性認同的年輕人來說,蒙文網站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蒙文網站給這些蒙古族人提供了一種更加了解自己傳統文化的平台。網站上的傳統文化主要包括蒙古語歌曲、蒙古族曆史、蒙古族習俗等。
其次,在北京的蒙古族年輕人通過蒙文網站用母語交流,能夠增強文化歸屬感。對他們來說,蒙文網站是一種建立蒙古族傳統文化想象的共同體的空間。
“我經常上Holvoo網,這能夠增強我的文化歸屬感。我一直以為蒙古族大部分已經忘記了自己的語言、文字和傳統文化。而我上了蒙文網站以後發現,原來還有很多人在用蒙文表達和寫作。”
這種感想在北京的蒙古族人中很普遍:“蒙文網站給我們提供了用蒙語表達和交流的平台,增強了我們的歸屬感。在我家鄉有句俗語說:‘蒙古語出了通遼就不通了,出了幹旗卡就特別受限製’。但現在世界各地的蒙古族人都能夠通過互聯網,通過蒙文網站交流、學習。我在蒙文網站上經常看內蒙古電視台的蒙語頻道,主持人純正的蒙語讓我特別羨慕,我也想說一口標準的蒙語。”
網絡媒體與群體關係建構
互聯網對於北京市的蒙古族來說不可或缺。這些蒙古族人初到北京時,熟人很少,他們在北京遇到內蒙古的蒙族人,就認為是老鄉,覺得十分親切,即使他們來自內蒙古的不同地區,有著各自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特點。身在內蒙古的蒙古族對於來自同一地區的人,交往會相對密切,但是,一旦到了內蒙古以外的地區,則主要以蒙古族文化為主的類別化標準來認同,在這個過程中網絡媒體起到了較大的作用。
1.QQ群成為了在京蒙古族與其他蒙古族人建立聯係的重要途徑。在北京,很多蒙古族的工作環境中,蒙古族人很少,甚至有些人是單位唯一的蒙古族人。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們也很想認識一些本民族的朋友,於是在北京的蒙古族人建立的QQ群就成為了他們認識蒙古族人並結交朋友的最主要途徑。
北京的蒙古族建立了不少QQ群。這些QQ群的成員都是以在京蒙族人組成,包括在校學生、創業者等。人人網也成為了在京蒙古族互相分享與本民族有關的各種視頻的重要平台,他們通過這兩個平台關注蒙古族文化,參與有關蒙古族曆史文化的討論。
2.蒙文網站全部用蒙文及蒙文編排,不懂蒙語的人在這些網站上隻能聽一些蒙古語的歌曲,然而,QQ空間和人人網受語言和文字的限製比較小,除了蒙古文字以外,圖片和討論都能夠看懂。因此在QQ空間和人人網,即使不會母語的蒙族人也能夠加入其中。北京市的蒙族人通過人人網能夠認識世界各地的蒙族人,並在人人網上經常發表一些蒙古族文化相關的動態,因此在人人網和QQ空間裏經常可以看到草原環境的圖片、蒙古族傳統節日有關的各種活動的圖片、蒙古族古老的故事、蒙古族的諺語、一些好聽的蒙古族歌曲等,以及關於這些體裁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