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Email、QQ群是在京蒙古族人互相通知民族文化活動的重要途徑。在北京的蒙族人每年都會在北京舉行那達慕大會,那達慕成為了北京市蒙古族人積極參加的較大型的民族文化活動之一。人們把關於那達慕的一些信息,諸如時間、地點等分享在QQ群裏,並通過QQ群聊天聯絡結伴參加。
另外,幾乎每年都會有一些蒙古族藝人在北京舉行演唱會,而像這樣的演出信息通常也會被分享在QQ群裏。在京的蒙古族人為了聯絡感情,經常會進行各種聚會,比如,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蒙古族師生的定期聚會就是一個例子,而這種聚會的信息及交流方式,更多地采用Email群發的方式。
以全球化為特征的現代社會,遷移是不可避免的。那麼,對移居在北京的蒙族人族群關係建構的過程中,人人網、QQ群、Email、蒙文網站成為了主要工具和載體。對具有蒙古族文化認同的年輕人來說,蒙文網站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其一,蒙文網站給這些蒙族人提供了一種深入了解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平台。其二,通過蒙文網站,他們能夠接觸到蒙語的電影、歌曲及其他文學作品,同時也能夠傳承蒙古族的傳統文化,進而增強其文化歸屬感。其三,這種新興的蒙語媒體為他們提供了建立蒙古族傳統文化想象的共同體的空間。
(烏日吉木斯: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
參考文獻:
[1] 韓震(2006).論全球化進程中的多重文化認同.《求實學刊》,32(5),第21頁..
[2] 楊宜音:《文化認同的獨立性和動力性:以馬來西亞華人文化認同的演進和創新為例》,張存武 湯熙勇主編:《海外華族研究論集》, 第三卷《文化、教育、與認同》,台北華僑協會總會出版,第407頁.
[3] 斯圖亞特·霍爾(2000).《文化身份與族裔散居》,羅鋼、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 Park, Robert Ezra (1922). The immigrant press and its control. Harper & brothers.
[5] Vertovec S. (1999). Conceiving and researching transnationalism,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Vol. 22:2.
[6] 斯圖亞特·霍爾(2000).《文化身份與族裔散居》,羅鋼、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215頁.
[7] 陳靜靜、莊曉東(2009).文化認同與少數民族電子網絡媒介.《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第 88頁.
[8] 閻嘉(2008).《文化身份與文化認同研究的諸問題》,劉海平(編):《文化自覺與文化認同:東亞視角》,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第78頁.
[9]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2011).《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修訂版),吳叡人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第23頁.
[10] 沈愛君 、梅瓊林(2011).華文媒體與中華文化認同之建構——以
為例.學術交流》,208(7),第198-202頁 [11] 瑪麗·簡·科利爾(2003).《理解跨文化傳播中的文化身份:十步調查目錄》,拉裏·A·薩默瓦、理查德·E·波特主編:《文化模式與傳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12] 露依莎·沈恩(2008).《繪製苗族媒體在離散空間中的位置》,菲.金斯伯格,莉拉.阿布-盧格霍德、布萊恩.拉金:《媒體世界:人類學的新領域》,台北:巨流圖書出版社,第241頁. [13] 露依莎·沈恩(2008).《繪製苗族媒體在離散空間中的位置》,菲.金斯伯格,莉拉.阿布-盧格霍德、布萊恩.拉金:《媒體世界:人類學的新領域》,台北:巨流圖書出版社,第239-255頁. [14] 陳靜靜、莊曉東(2009).文化認同與少數民族電子網絡媒介.《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 第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