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六十四屯,當地人俗稱“江東四十八屯”。這裏的“四十八屯”隻是一個地理概念,係指江東六十四屯地區規模較大的、知名度較高的屯子而言的。由此可見,“江東六十四屯”作為地理概念是可以的,但作為村屯數是不科學的。
其實童華東在海參崴和雙城子站穩腳跟之後,不是沒想過把這塊地方納入他的管轄之下,但這群被滿清朝廷嚇得已經如同驚弓之鳥的人們,本來就是鋌著膽子來到這裏的,又怎願意再多個官府的管轄,所以,他們寧願自己選出自己的屯長進行自主管理,也不願意接受童華東送上了任何好意。
這些年來,大家雖然都同在這塊中華的土地上生活,哪怕北華共和國的商人們冒險來到這裏打算交易生意,也是鮮少有人同他們打交道,他們寧願把自己的皮毛和沙俄人交易,也不願意從北華的商人們手中換取更加物美價廉的刀具、火器、衣物等物品。
或許他們也象滿清朝廷一樣,天真的以為,沙俄人不過要些東西,而北華人要的可是他們的根本,是要把他們繼續淪為奴隸。所以,沙俄人要點東西,就吃點虧,給他們吧,要是讓他們頭上再多個朝廷,那無盡的苦楚,又怎堪他們忍受。
當時各屯設有屯長(也叫屯千)。大屯有正、副兩個屯長,小屯隻有一個屯長。徐福剛、李喜元等人說,周圍五、六個屯子還有一個總屯長,叫“五護盧”。各屯屯長都直接聽璦琿的命令,辦理各屯民事糾紛、征兵征糧等事務。吳小蓮說,當時她的父親是南窩堡的屯長,種地、送官糧、打架鬥毆什麼事情都管,屯子裏有什麼解決不了的事,就過江到璦琿城衙門報告。
六十四屯居民,雖然從滿清例,都編入八旗。每旗都歸璦琿各旗營房管,姓徐的屬於兩個旗,一部分是鑲紅旗,另一些姓徐的是正白旗。但事實上,對於這片不毛之地,滿清的實際統治幾乎為零,他們名義上聽從中央的調派,實際上,他們相比內地的絕大多數地區,擁有更多的自主權,這也是他們不願意融入北華的最主要原因。
清朝安定天下之後,關內的人口大量增加,剩餘勞動力有很多想向關外謀生,為了阻止漢族居民北上,清朝在遼東還修築了一道種著柳樹的邊牆稱為柳條邊由旗人看守,阻止闖關東的人過去。當時的人形容黑龍江流域百年之間都是一派沃野千裏有土無人的景象,在黑龍江下遊千裏之地,一個基站也沒有,一個駐軍點也沒有。
1856年6月,因為北華的成立,此時的沙俄的東西伯利亞總督比曆史上早了兩年率領軍隊直逼黑龍江璦琿城下,用武力逼迫清朝的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而滿清因為對北華的恐懼和厭棄,也更加爽快的簽訂了條約。
清俄璦琿條約規定,原來在黑龍江以北的土地劃歸俄6國,60萬平方公裏的廣大地區從此脫離了中國版圖。璦琿條約還規定,黑龍江下遊烏蘇裏江以東的地區歸中俄兩國共管,實際上也是歸俄國控製的一種托辭了,這一片4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也被劃走,當時10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沒有經過任何戰爭,輕易劃歸了沙皇俄國。
是的,沙俄就算橫垮兩大洲,擁有足足大於第二一倍領土的俄國,對領土仍是如此的如饑似渴,貪婪的巨爪還在四處伸去。
而我大清,堅持犬儒們一貫宣揚的我大中華地大物博物,不屑同番邦肖小爭奪小地,哪怕把無數領土拱手相讓也在所不惜。
1856年的冬天,卻難得的出了太陽,江東大大小小小屯子裏的人們,趕著這難得的豔陽天,在自己家的地裏努力的耕作,雖然地都已經凍著了,但趕著往地裏多運點肥料,來年也能有個收獲,這是所有中國農民們最樸素的願望。
善良的人們,遠遠沒有想到,災難,正在一步步向他們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