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向前未來,前進(2 / 2)

北華和北西兩國,通過白令海峽,在冬天冰封的時候,終於實現了兩個國家在陸地上的真正連接,希望,這種連接連通永遠不要中斷。

1856年的夏天,呂廣明帶領數千名青壯,在澳洲的西北角,原本曆史上的達爾文成功登陸,便穩穩的在這裏紮下了根。

十幾年過去,曾經的荒原上,如今已經矗立起一座嶄新的城市,為了懷念自己的家鄉,呂廣明將這座城市命名為了鐵陽——因為穿越前,他可是遼寧鐵嶺的人。

初來的時候,他們也同土著們發生了不少摩擦,但是,他們沒有歐洲白人那樣喪心病狂,隻要土著們不來擾他們,他們也不會主動去打擾人家——這片土地很大,而這裏的土著們確實太少,所以,大家隻要不惹事,容得下大家都能相安無事的相處下去。

當然,那些想要惹事的土著們都被他們毫不留情的消滅了,剩下的看著隻要不惹這些人,還能跟這些人交換一些鐵器衣物什麼的,也從來不會侵犯他們,大家倒也相安無事的處了下來。而且這些年來雙方的交流越來越多,他們也學會了一些耕種的方法。澳華的人口不夠,有的工廠裏簡單的工作,甚至招募了土著來充任。

雙方在小心的、慢條斯理的進行著各種融合,大家可以期待,未來的澳洲,將比殖民者獨霸一個大洲的曆史更加繁榮更加和諧。

在他們登陸十年之後,澳華也宣告成立了——雖然他們的總人口還不到十萬,多是這幾年從滿清沿海地區移民過來的——因為首先要照顧共和國本土的人口數量,澳華的人口一直上不去,但隨著共和國和歐洲關係的全麵改善,澳華跟歐洲訂的幾艘大型運輸船交貨,將會很快的解決這個問題。

楊金武終於狠下的中止了同大久保利通家族的合作,將涉日的所有工業企業全部關閉,將所有日本籍的勞工全部遣反,沒想到,這些剛過上溫飽生活的日本勞工,大多數都不想回日本本土的,寧願隻拿一半的薪水都要留下來。

琉球將工業區撤走之後,對日本的打擊太大,這裏如今集中了日本將近兩成的工業就業人口,三成以上的稅收,而來自這裏的技術,也在飛速的幫助日本實現工業化。

但日本畢竟是一個能屈能伸的民族,連楊金武都覺得後悔,或許自己當初根本就不應該給日本人機會。

這一點不得不表揚一下倭人,雖然他們的人品不怎麼樣,但他們的堅韌不撥、能屈能伸,卻能令這世界上大多數的民族學習。隻是當他們強大了之後,大家可得都要小心,他們隨時都會張開咬人的口。

當琉球的工業工廠撤走之後,他們很快就抱上了美國的大腿,大量的美國企業開始入駐原先的工廠,而美國人在共和國這裏碰壁之後,對這個主動投懷送抱的小兄弟,居然特別的照顧,兩年之後,日本人居然又使工業區實現了正常的運轉。

但這些終究不是主流,影響不到琉球的發展,更影響不到共和國的經濟發展,楊金武自然不當回事了。

1868年,北、美太平洋鐵路終於在明阿波利斯成功合龍,喻示著兩國關係走向了新的裏程。

1870年,泛大中華地區第一次非正式會議,在西雅圖隆重召開,與會的除了北美西岸共和國外,還有北華共和國、東華共和國、西華帝國、南華共和國、亞齊共和國,得克薩斯共和國、黑鷹共和國作為觀察員國,也列席了會議。

歐洲各國紛對此次會議進行了全麵的報道,雖然會議務虛的成分很多,基本上沒有達成什麼實際性的協議,但卻無疑讓全世界認識到,大中華的聲音,一直在這個世界上傳播著,就算本該作為老大哥的滿清繼續在昏睡中墮落,華夏文明仍在穿越眾的帶領下,不斷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