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父母從日常生活人手,適時、適宜地提出他們力所能及或稍克服困難就獲得成功的要求,給予獨立鍛煉的機會,才能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快樂,建立真正的自信心。
反之,將孩子毫無準備地置於新情景之中,突然推向自立,也會使孩子受到挫折、喪失信心。因此,父母可以創設寬鬆的心理環境,允許孩子嚐試錯誤,放手讓孩子去想,去做;注意“君子動口不動手”似的指導,多提建設性的意見,少為孩子做不必要的幫助,每天給孩子簡單的任務讓他獨立完成。當然,在獲得能力的過程中,不能過分控製孩子,剝奪孩子選擇的權利,誤以為獲得能力是按成人意誌進行這樣、那樣的練習和學習。同時,也不能過分放縱,讓孩子一切自行其是。
家長必須懂得,兒童自己能做什麼,不僅取決於他們的成熟程度,而且也取決於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對他們的適宜程度。
多給孩子一點鼓勵。自信心可使孩子不怕困難,積極嚐試,奮力進取,取得更多的知識和經驗,爭取更好的成績。鼓勵、讚揚對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是很有益的。
在孩子做事之前,家長說:“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當孩子取得了一點進步之後,可以這樣鼓勵孩子:“你比上次進步了”,“跌倒了,自己爬起來”,“你能做好”,“我們再試一次”,“你能行”等。
女兒婷婷上課不喜歡舉手發言,老師發現後及時要求家長配合教育,老師在課堂上更是鼓勵表揚,增強她的自信心。很快就收到了效果,孩子回家後便和我說:“媽媽我舉手發言了,老師表揚我了,還獎勵五角星,我以後還要舉手。”老師的一句表揚、一句鼓勵、讚美對孩子的進步成長遠遠大於批評,更加能激發起她的上進心和自信心。
總之,父母要采取信賴、欣賞的態度,多說鼓勵話。因為父母的每一聲讚許猶如一束陽光,溫暖孩子的心田,每一個孩子,不論其個性品質如何,成績如何,無一例外地都渴望得到父母的重視、肯定,都渴望照耀到鼓勵、讚許之春日陽光,特別是那些對自己缺乏自信的孩子。孩子如果能經常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揚,會使他們興趣盎然,信心百倍,情不自禁地向前努力,也能滿足其潛在的爭強好勝的欲望,增強其自覺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正確評價孩子。當孩子慢慢懂事後,就開始認識自己,也很注意別人,特別是家長和老師對自己的評價。如果孩子從家長那裏常常得到讚許、表揚和肯定,那麼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其行為則表現為積極、勇敢,而且情緒穩定,有很強的自信心。相反,如果家長對孩子的評價是否定的,孩子的行為經常受到家長的批評、訓斥,他們便會感到自己是一個無能的人,行為變得無所適從,畏縮膽小,懷疑自己,否定自己,依賴性強,缺乏自信。
因此,父母要高度重視自己對孩子的評價,要多以積極肯定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因為父母是孩子們心目中的重要人物,他們的一些積極或消極的評價對孩子的誌向、情感、行為會起持久銘刻的作用。
為孩子驅散憂愁的風雲
現象:為某一件小事而感到憂愁
一個夏日的傍晚,拉那斯正在花園裏捕捉蝴蝶。忽然,她發現一隻格外漂亮的蝴蝶正在天空中飛舞,她連忙舉起網向蝴蝶撲了過去,一下子就將它網住了。
拉那斯開心極了,她小心翼翼地翻開網子,發現蝴蝶卻一動不動地呆在那兒,也不做什麼掙紮。
拉那斯輕輕地將蝴蝶捏在手裏,卻發現它已經死了。原來是拉那斯在捕捉它的時候,無意中用杆子將它打死了。其實,這是小孩子捉蝴蝶時經常發生的事情。
對於這些小淘氣鬼來說,這根本不值得放在心上,他們會扔掉死蝴蝶,繼續去捕捉另一隻。
不知道為什麼,拉那斯在看到那隻死蝴蝶後,突然難過地哭起來。她跑進房間裏,找來一隻小巧的盒子,將蝴蝶輕輕地裝進去,然後在花園的一棵小樹下挖了一個坑,將小蝴蝶埋了起來。後來的幾天,拉那斯一直都是悶悶不樂的,她為自己不小心弄死的小蝴蝶而感到難過。
探因:外部環境的影響
一次通過對6~12歲的少年兒童進行的一次心理調查顯示,孩子中竟然有78%感到生活不開心。原因主要包括:身體受傷、生病、作業多、父母不讓看電視動畫片、沒有零花錢、不能吃零食、上課沒勁、數學題目不會做、願望未達成、被迫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丟東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