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那天,姍妮看著那些題目,覺得都是以前做過的。可是,她卻不敢做,因為以前都是在媽媽的確認下做,可是現在卻得不到媽媽的認可,萬一要是做錯了呢?我該怎麼辦?姍妮猶豫不決,做,又怕做錯,不做吧,又不行。就這樣,時間在她的猶豫不決中飛快地溜走了。結果,考試完了,姍妮卻還有很多題目沒有做完。
考試結果出來了,姍妮考試的幾科都不及格。媽媽非常生氣,責問姍妮道:
“你為什麼考成這樣?”姍妮哭著說:“我對自己做的答案沒信心,每做一題,我都要猶豫好一陣子,結果,試卷沒做完,考試結束的鈴聲就響了。”
探因:隻看到孩子的缺點
現在,不少家長存在一個共同的苦惱,就是覺得自己的孩子缺乏自信心。有的教師也反映,不少孩子缺乏個性,麵對一些問題,明顯地缺乏自信。常常是事情還沒開始做,便先提出一大堆擔心,或是尚未進行實踐活動,就自以為不行而不敢嚐試。
家長不恰當的保護。現在的孩子集數位長輩的寵愛於一身,家長們對一些可能存在的困難都竭力去解決。這種過度保護的措施,減弱了孩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自信心,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使孩子事事依賴他人,一遇到困難就手足無措,遭受失敗和挫折的打擊。但是,孩子需要一定的空間去成長,去檢驗自己的能力,所以他們應當學會如何應付危險和突發事件。
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一幕:媽媽帶孩子在公園裏玩。孩子在飛快地奔跑,媽媽著急地喊:“寶貝,慢一點,小心摔跤!”孩子慢了下來,媽媽牽著他的手繼續走。孩子爬到秋千上蕩來蕩去,媽媽著急地喊:“寶貝,慢一點,我來幫你。”媽媽小心地搖著秋千。一整天,孩子沒有跑過,沒有爬過,沒有跳過,他一點也不開心。媽媽對孩子過分的保護,致使他失去了對自己的信心。孩子沒有被磕碰到,媽媽很放心,似乎覺得自己盡到了責任。
在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磕磕碰碰的事情,可以說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孩子們需要學會怎樣去忍受在生活中碰到的傷痛,一個磕傷的膝蓋可以痊愈,但是承受傷害的勇氣卻一輩子不會重新得到。我們應當鬆開我們對孩子的束縛,讓孩子有更多的空間和機會去體驗去闖蕩,增加他們對自己的自信心。
喜歡作攀比。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總是把自己的孩子與別人攀比,恨不得將所有孩子的優點都集中在自己孩子一人身上。這種脫離實際的幻想,當然實現不了,於是,孩子常常挨罵:“你真笨”,“你怎麼樣樣不如別人”,甚至一些不堪入耳的髒話,都能從家長的嘴裏噴出來。
有些家長甚至喜歡用自己孩子的不足去和其他孩子的優勢作比較。每當發現自己的孩子有不如別人的地方時,便對孩子說:“瞧,某某比你畫得好多了!”
“某某比你聰明多了!”家長的本意可能是想刺激孩子趕上別人,但這種橫向攀比,比掉的卻恰恰是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隻看到孩子的缺點。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因為,孩子特點的形成因素十分複雜,比如,每個孩子的先天遺傳基因不同,後天的家庭經濟狀況、教育環境、生活給養、生存空間、社會關係等各方麵千差萬別,所有這些因素,都會反映到孩子的身上,並在其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可是,許許多多家長忽視了這個事實,總以為別的孩子能行的,我的孩子也能行。
尤其是許多家長往往隻盯住自己孩子的短處和缺點,所謂“恨鐵不成鋼”,而對於他的長處和優點,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人們常常可以聽到孩子的強烈抗議聲:“我什麼優點都沒有嗎?”“為什麼老批評我?”應該承認,孩子也有優點,隻是家長沒有說,或是不去注意發現而已。
建議:正確評價孩子
孩子的自信心的培養和發展是孩子的自我意識不斷成熟和發展的重要標誌,它能促使孩子們產生積極主動的活動願望,大膽探索的精神.,同時也促使孩子樂於與人交往和相處,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這是兒童應該具備的良好的心理特征。
鼓勵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那種事事依賴、處處顧惜的孩子總是期待照顧,懷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因此,當孩子第一次學著自己上街買東西時,要放手讓他去買,雖然他有可能會把錢丟失,也可能買回不稱心的東西,但是這比起孩子形成自信心方麵的收獲來說,這些損失算不了什麼。不要不相信、不放心孩子會獨立地去完成一件事情,不要剝奪他們嚐試的機會,為了讓孩子不做錯事而過分限製孩子是不可取的。包辦代替隻能造成孩子的無能和過分依賴。事實上,孩子的每一次嚐試,都是一次了不起的成功,會給他增添一份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