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忍從來不負眾望,因為它沉默的力量將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天天壯大,直到所向披靡無以抗拒。王濤現在是一個很有影響的攝影家,幾十家報刊發表過他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品還在全國或國際性的攝影比賽中獲獎。可是,許多人都想不到他是一個殘疾人。
王濤三歲時患小兒麻痹症而癱瘓,從小便拄上了雙拐。一個瘸腿的人可能受到的羞辱、欺淩,他都領受過了。到了“十年動亂”,父親由於是攝影界的權威,被劃入“黑五類”,王濤更是成了街坊鄰裏孩子們辱罵的對象。學校畢業後,就業又遇到了困難,他東找西找,處處看到的都是白眼。他無法再忍受了。他心灰意冷,覺得與其這樣忍受屈辱和歧視,一事無成地活下去,還不如痛痛快快地一死了之。他來到運河邊,默默地來回走著,回想著過去的一切,思索著人生的意義。他想起了母親慈祥的麵容,想起了父親憂鬱深沉的表情下麵所蘊含的堅強執著,想起了他們為他所付出的一切。王濤突然意識到:他不能就這樣丟下父母,他對家庭負有不可推脫的責任。他腦海中出現了一個堅定的意念:不做懦夫死,要當勇士生。
他馬上回到了家裏。
經過反複思考,王濤決定首先要用豐富的知識來彌補自己身體上的不足。他一頭鑽進了書籍的海洋,在知識淵博的父親指導下,他閱讀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並自修俄語。經過兩年的刻苦學習之後,他借助字典,把俄文版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譯成了中文,書中主人公保爾那非凡的堅強毅力和勇於獻身的精神,給王濤的生命中注入了新的力量。
後來,王濤經人介紹,在一家修表店得到了一份工作,他全身心地撲在工作上,努力鑽研,很快便掌握了修表技術。生活上能夠自食其力了,王濤開始不滿足於現狀,他認為自己還有力量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才氣就是長期的堅持不懈。
我國高考製度恢複後,王濤心裏做起了考大學的夢。但是,一般大學的門對殘疾人是關著的。他隻能考那些特殊的大學,於是他一下子報考了北京市東城區業餘職工大學中文專業和電視大學英語專業。兩個專業都學上了,可這需要學習者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啊。王濤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堅持不懈地刻苦攻讀,硬是把兩個專業都拿了下來,而且被職工大學評為優秀學員。
王濤不再把自己身體的殘疾放在眼裏,他不斷地奮鬥著,不斷地邁向更新、更高的目標。
他開始進行文學創作,經過不斷的努力,他的作品不斷地發表出來。他被調到《橋》雜誌社工作。在這裏,他想到了攝影。
攝影,是父親的老本行,王濤從小便受到了這方麵的熏陶,距離、層次、用光、色塊……,早已在他心中紮下了根,並且攝影同文學創作一樣,也是表現生活的一種重要手段,僅僅是因為他那雙腳的緣故,所以至今他還沒有涉足過真正的攝影。而現在,生活的磨難和成功的經驗以及工作的需要都告訴他,他應該去試一試。他又向身體的殘疾,開始了新的更大的挑戰。
王濤搖著輪椅,在北京的街頭尋找著有意義的瞬間和畫麵,在北戴河的海灘上迎接著噴薄欲出的紅日和色彩斑斕的霞光,在那些常人不可能去的地方調試著相機的鏡頭……有一年的春節,他甚至自費去了一趟雲南,拍下了石林、蛇骨塔、雞足山、蝴蝶泉的美麗風光,拍下了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他在昆明至大理的長途汽車上度過了那年的除夕之夜。同車的除他之外,全是外國遊客,王濤用熟練的英語和他們交談起來。當那些外國人知道這個拄著雙拐的青年人是幹什麼的時候,先是驚訝不已,接著便長時間地歡呼、鼓掌,稱讚他的勇敢奮鬥精神。
王濤喜歡快節奏,他讀書、工作、著述、攝影,他看球賽、拳擊、賽車……
王濤喜歡不斷進取,他心中已有一個計劃,要到黃山、西藏、吐魯番、內蒙古大草原……他認為值得一去的所有地方,去尋找美的自然、美的人生、美的世界,然後辦個人影展,出個人影集。
王濤還有一個計劃:拍一百雙健美的腿。這就是王濤,自己沒有健全的雙腿,卻甘願用自己的藝術把別人健全雙腿的美表現出來。
這就是王濤,正視自己的殘疚,不向殘疾低頭,用自己的拚搏與奮鬥戰勝殘疾。
殘疾人有比健全人更廣闊的天地。殘疾人的宣言更為擲地有聲。
人生恰恰像馬拉鬆賽跑一樣……隻有堅持到最後的人,才能稱為勝利者。
心靈感悟
在我們身邊有許多這樣的人,他們用辛酸的汗水與淚水譜寫著自己精彩的一生。
在人的一生之中,難免會遭受這樣或那樣的苦難,無論是與生俱來的殘缺,還是慘遭生活的不幸與挫折。但隻要我們自強不息,敢於麵對苦難,勇於麵對挫折,就一定會贏得掌聲,贏得成功,成為生活中真正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