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太陽躲進了我心中(1 / 1)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的時候,他們那裏也爆發了一場農民戰爭。

半個世紀後,朝鮮的一位作家決心把這一段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曆史再現出來。當這位作家的《甲午農民戰爭》第一卷、第二卷出版時,他已經變成了一位雙目夫明、全身癱瘓的老人。

這位作家叫樸泰源。在他有一雙正常的眼睛時,他的工作節奏是那麼快,幾乎是夜以繼日、通宵達旦。可是,這怎麼行呢?他太過於折磨自己的眼睛了。漸漸地,他的眼睛突然像蒙上了一層什麼,視力急劇下降。醫生告訴他,他患的是雙眼視神經萎縮和色素性視網膜炎,並勸他該停下手中的工作,休息、檢查、治療。

專家的勸告,一些好心人的善意關懷,樸泰源都很感激,而且也反反複複地想過,但他卻怎麼也放不下手中寫著的書,他覺得自己不能讓工作半途而廢。他決心爭分奪秒地和黑暗來臨之前的時間比賽。

常常是最後一把鑰匙打開了門。

視力越降越低,不幸的時刻終於來臨了。

一天,他正在灑滿陽光的書房裏專心整理資料,突然感到眼前一片黑暗。他驚奇地問妻子:“親愛的,魔鬼奪走了太陽還是太陽跳進井裏啦?”妻子沒有回答,她抑製著自己的哭聲,她心裏明白,她親愛的丈夫此刻已完全失明了,她等待著,等待著奇跡發生:一瞬間丈夫會突然重見光明,她希望眼前的一切都是假象。桌上的鬧鍾在嘀嗒嘀嗒往前趕,什麼奇跡也沒發生。樸泰源說話了:“親愛的,太陽躲進了我心中,跳進我腦中了,我永遠在光明之中。”妻子緊緊抱住了丈夫……

妻子完全能夠養活他,單位也同意承擔他將來的全部生活費。可他樸泰源偏要和自己過不去。他還要繼續寫書,他開始了一場與厄運的搏鬥。他請人做了一塊大小和稿紙差不多的硬紙板,在板上刻下橫的豎的空格,裝上能固定稿紙的夾子。樸泰源利用自己“發明”的這個工具,又開始了寫作生活。妻子每天早晨上班之前,給他準備好紙和筆,晚上回來幫他校對,謄清當天的手稿,然後念給他聽。妻子一邊念,一邊按著他的要求進行修改,直到他完全滿意為止。

可是,命運再一次跟他過意不去。

1975年,正當他在艱難中堅持創作的時候,身體的左半邊癱瘓了,不久右半邊也完全麻木不能轉動了,接著雙手也不聽使喚了,隻剩下一張能說話的嘴。他沒有向命運屈服,繼續他的創作。他靜靜地躺在床上,嘴裏一字一句地念著小說的情節,讓別人記下來。看到他艱難、痛苦的樣子,身邊的人都替他感到難過,他卻常常安慰他們:“不要難過,疾病給我留下的時間不多了。別人過一秒,對我來說,等於過十年,隻要我能爭取這一秒一秒的時間,讓它來幫助完成我的事業,我就很幸福了。”不知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長篇巨著《甲午農民戰爭》的第一卷終於在1977年4月出版了。又經過異常艱苦的三年多時間,小說的第二卷也脫稿出版了。朝鮮政府為此授予他兩枚國旗一級勳章,並稱譽他為“朝鮮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對他的拚搏奮鬥精神,對他在朝鮮文學事業上做出的突出貢獻,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他的妻子回憶說:“他對所寫的曆史事件和人物,總是一絲不苟的。他在與病魔做鬥爭的過程中,仍然不斷地走訪知情者,調查了解曆史上的真實情景。有一次,我無意中提到一位老人,這位老人正是他要找的,知道李朝末年大災荒的情況。他立即要我陪同他去訪問這位老人,我說代他去,他怎麼也不肯,最後隻能兩人去。”

樸泰源說他的巨著,不是來源於靈感而是來源於材料。他說:“材料最能說明一切。”

我們則可以說:《甲午農民戰爭》,最能說明樸泰源這位朝鮮作家的一切。

他是瘸子,可是他的生命曆程卻未曾顛簸過。

命運,其實是公平的,它遵循一條鮮為人知的補償原則:它青睞不斷拚搏的強者,讓在生活中失去最多的強者,也收獲最多。

心靈感悟

要看日出必須守到拂曉。

樸泰源完全憑著自己堅忍不拔的精神達到了成功的目標。在我們的生活和事業中,往往正是因為缺少這種精神而和成功失之交臂。

也許你落榜了,也許你失戀了,也許你生活在貧窮中,也許挫折會紛至遝來,但這僅僅是生命中的小插曲,並不意味著你永遠如此。積極麵對挫折會取得成功的結果,消極麵對將會得到失敗的結果。也就是說:在學習和生活中必然會遇到許多大大小小不如意,不開心的事,而這些事就是我們遭遇到的挫折。在人生的道路上遭遇挫折在所難免。我們應該正視挫折,戰勝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