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質量的市場屬性與綜合治理
國家治理與政府效能
作者:汪海湧
摘要:質量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反映,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關鍵。本文以商品質量為研究對象,從商品的市場需求、生產成本和市場購買力、生產要素組成與比較優勢三個維度研究了商品質量的市場屬性,分析了信息不對稱、壟斷和外部性造成的市場失靈及其對商品質量的影響,探討了如何通過激發市場活力來保證商品質量,如何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來管理質量,以及如何構建質量社會共治機製來提升商品質量。
關鍵詞:質量 市場屬性 市場失靈 綜合治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結合當時國情,走上了追求數量擴張的經濟發展道路,以GDP總量及增速為主要標準衡量經濟成果,通過汲取改革紅利和人口紅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堪稱“中國奇跡”。但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及我國環境承受力接近極限,創造了“中國奇跡”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倒逼中國經濟發展改走“質量強國、效益興邦”的道路,“質量”已成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詞。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中國質量(北京)大會上指出質量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反映,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關鍵,關乎億萬群眾的福祉,指出必須通過“放、管、治”三位一體來實現質量提升。商品質量綜合治理是我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核心組成部分,“放、管、治”三位一體的質量提升格局必須在經濟發展大局之中來把握,在經濟運行規律框架下來認識。本文以商品質量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商品質量市場屬性,分析了其作為質量綜合治理中“放”的理論基礎及“放”的實現途徑,進而分析了由於市場失靈導致了質量監管部門對於商品質量不能隻“放”不“管”,最後探討了更高層麵意義上的質量綜合治理及其實現途徑。
一、商品質量的市場屬性
(一)商品質量的市場屬性
作為描述客觀事物的某些特性的術語,質量概念不能脫離客觀事物而存在,必須有載體。質量載體可以為產品、服務、環境、教育、經濟等,從而就有產品質量、服務質量、環境質量、教育質量、經濟質量等不同質量概念。ISO9000係列標準為了保證通用性,以產品(product)為質量載體,包括四種通用產品類別:服務、軟件、硬件和流程性材料。
商品不同於產品,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者通過在市場上銷售而換取貨幣收入的特殊產品,簡而言之,商品就是具備市場屬性的產品。商品質量可以表述為“商品的一組固有特性滿足市場需求的程度”。由於商品具有市場屬性,所以商品質量提升和管理必須從以下3個經濟學維度來認識和把握:一是商品質量必須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二是商品質量必須考慮生產成本和市場購買力;三是商品質量必須考慮商品生產要素組成和生產者比較優勢。
(二)商品質量市場屬性的三個維度
商品質量市場屬性的第一個維度指市場需求。作為一組固有特性滿足市場需求的程度,商品質量首先要以市場需求為標準來衡量。在手機製造領域,昔日王者——“諾基亞”“摩托羅拉”“索尼-愛立信”等在進入新千年(尤其是2007年後)逐漸沒落,而“蘋果”“三星”“小米”“華為”等在移動互聯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占據了手機製造的製高點。事實上,隨著無線互聯網、微芯片、液晶屏等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手機在2007年就逐步突破了“語音、文本無線信號接發器”的藩籬,逐漸演變為連接移動互聯網的“智能終端”。消費者對手機功能需求不再限於打接電話和收發短信,希望能通過手機隨時隨地連接網上世界。“諾基亞”“摩托羅拉”“索尼-愛立信”手機沒能緊跟市場需求變化趨勢,從滿足新形勢下市場需求角度來講,它們的質量滿足消費者要求程度較低。
商品質量市場屬性的第二個維度是指商品生產成本和市場購買力。在經濟學中,需求不等同於需要,需要是無窮無盡的,而需求要受購買力的限製。評價某種產品的質量高低不能脫離生產成本和市場購買力。一件高檔T恤可能要經過上百道工序,售價可能有幾百美元,正常情況下質量要好於在地攤上幾美元的廉價T恤。在不考慮收入狀況和售價情況下,人們可能都會選擇高檔T恤。但是世界經濟發展不均等,對還未擺脫貧窮的人而言,高檔T恤“可望而不可即”,所謂的高質量也就失去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