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長株潭城鄉文化生態均衡發展的實證研究(1 / 3)

長株潭城鄉文化生態均衡發展的實證研究

國家治理與政府效能

作者:嚴俊傑 黃正泉

摘要:文化生態是人們在進行自我構建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融合了人類自覺生態智慧的一種生存狀態。當前長株潭(以下簡稱為“域內”)城鄉文化生態環鏈出現了脫節的現象,相對於域內城市文化生態的強勢地位,農村文化生態的弱勢地位使得其在域內文化生態係統中的價值體現受到屏蔽,從而導致文化生態這張“生命之網”的活力下降。為探析域內城鄉文化生態的非均衡發展問題,我們對其城鄉文化生態的發展現狀展開了調查研究,並對城鄉文化生態非均衡態問題進行了歸因分析,提出了構建域內城鄉文化生態均衡發展機製的建議。

關鍵詞:長株潭 城鄉文化生態 均衡發展

與自然生態相比,文化生態具有更為豐富而複雜的內涵。文化生態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各要素的有機統一體,包涵著自然生態(即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態(即社會環境)。莊子“萬物不同相禪若環”的環鏈思想認為:“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象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鈞。”同樣,“人類所創造的每一種文化都是一個動態的生命體……它們互相關聯成一張動態的生命之網,其作為人類文化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都具有自身的價值,為維護整個人類文化的完整性而發揮著自己的作用。”莊子認為萬物之間存在著聯係和轉換,並自始至終循環變化好像環鏈。當前域內城鄉經濟的失衡帶來社會、文化的失衡,城鄉文化生態環鏈出現了脫節的現象。相對於城市文化生態的強勢地位,農村文化生態的劣勢地位使得其在域內文化生態係統中的價值體現受到屏蔽,從而導致其文化生態這張“生命之網”的活力下降。如何平衡域內城鄉文化生態的“生命之網”?如何恢複其文化生態的活力、重構人們的精神家園?需要我們全麵考察和研究、力求了解和把握域內文化生態的發展現狀,解析城鄉文化生態非均衡發展的內因與外因,創新域內城鄉文化生態的均衡發展機製,探索城鄉文化生態同步構建從而趨向平衡態的現實途徑。

一、域內城鄉文化生態發展現狀的調查

(一)調查目的

為了對城鄉文化生態發展情況有一個真實而客觀的了解,以域內三市和其所轄鄉村為調查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考察與問卷調查等方法,深入了解城鄉文化生態的建設現狀,分析其成因,探索域內城鄉文化生態同步構建從而趨向平衡態的現實途徑。

(二)調查實施

課題組針對域內城鄉文化生態發展現狀展開了比較深入的調查,調查範圍主要涉及三市及所轄三縣(長沙縣、株洲縣和湘潭縣),采取訪談和問卷調查等形式,發放調查問卷1200份,收回調查問卷1176份,其中有效問卷為1125份,有效率達93.75%。

(三)調查內容

文化生態的本質內涵就是人的生存狀態和生存智慧,主要呈現為人的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這在一定程度上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1990年創立的“人文發展指數”(HDI)是相契合的。“‘人文發展指數’是對人文發展成就的總體衡量。它衡量一個國家(地區)在人文發展的三個最基本方麵的平均成就。”課題組主要參照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的“人文發展指數”來設定調查內容,主要圍繞“健康指數”、“教育指數”和“生活指數”這三個衡量域內城鄉文化生態發展狀況的主要指標設計調查問卷。此外,良好的人居環境也是衡量人們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我們將“人居環境”也納入調查內容。

(四)數據統計

(1)域內城市文化生態發展現狀的調查數據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調查。隨著域內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提升很快,在接受調查的582位城市居民中,年純收入在3萬元以上的有95人,占16.32%;年純收入在2-3萬元之間的有406人,占69.76%;年純收入在1-2萬元之間的有66人,占11.34%;年純收入在1萬元以下的有15人,占2.58%。

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的調查。在對582位域內城市居民進行“教育程度”這一指標抽樣調查中顯示:有64人具有研究生學曆,占總數的11%;有330人具有大學本科學曆,占總數的56.7%;有123人具有大學專科學曆,占總數的21.13%;有55人是高中學曆,占總數的9.45%;有10人是初中及以下學曆,占總數的1.72%。

城市居民健康水平的調查。課題組在域內抽樣調查了582人,調查顯示:占21.99%的人認為身體狀況很好、占40.55%的人認為身體狀況較好、占32.13%的人認為身體狀況一般、有5.33%的人認為身體狀況較差。對“可利用的醫療條件”滿意度為61.34%、有26.8%的人認為“不太滿意”還有近11.86%的人認為“很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