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誰讓男孩變得沉默寡言(2)(1 / 3)

小易發言:

我每天放學回家要在小區裏玩耍1個小時,然後回家做作業,做完作業,會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家務,這個時間段可以選擇一些喜歡的電視節目觀看。希望爸爸媽媽星期天帶我去書店,一個星期我要買兩本書,選擇權要交給我。我還要一個星期當一天家,像今天主持這個會議一樣。我當家的那天,爸爸媽媽是孩子,我是大人,爸爸媽媽要聽我指揮,我可以當媽媽,給一家三口買菜,這個錢爸爸媽媽要給我,然後請媽媽教我做飯。

上麵隻是一個簡單的會議形式,僅供讀者參考。真正召開家庭會議時,會依據會議內容的不同而遭遇各種情況,最難的就是全家人意見達成統一。這時候,父母雙方要本著互助的原則互相退讓一步。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父母更要能夠讓步,即使你認為你的方式非常正確,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也不要強迫孩子采取你的意見,你可以給孩子嚐試他的意願的機會,讓他在現實中看到自己判斷的錯誤,這樣有助於他認識到你的意見的正確性,這時候不用說,他也會聽取你的意見。

總之,多召開家庭會議,父母就能更多地聽到孩子的心聲。

召開家庭會議是父母和孩子進行平等交流的一個重要方式。無論是關於家庭事務的、家庭財務的,還是關於父母雙方關係的,抑或是關於孩子成長問題的,都可以通過召開家庭會議的形式來找到解決的辦法。在召開會議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重視孩子的意願。

讓你的男孩學會獨立思考

不要直接告訴孩子答案,否則會讓孩子失去思考的能力。

幾乎所有父母都望子成龍,寧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給孩子進行智力投資,卻偏偏忽視了既省錢又很重要的一個方法——讓孩子多思考。

十幾歲的男孩已經有了不依賴別人而自己解決問題的意識,但是遇上難題時,他也會有向父母求助的意願。有些家長想也不想,就直接告訴孩子答案,這樣做,孩子不但學不到知識,慢慢地還會養成投機取巧的毛病,當下次再遇上自己不懂的題目時,就不願意思考了,而是指望父母或他人直接給出正確的答案。

還有一些父母,深受填鴨式的灌輸教育影響,腦子裏隻有一個固定答案,看到孩子的答案和固定的答案有出入,就會強迫孩子改過來。如果遇到孩子提出異議,就會訓斥他說:“這就是正確答案,你知道還是我知道?”不用說,這樣的教育方式會直接扼殺孩子的天性,把一個善於思考的孩子,直接變成了隻管接受的“白癡”。

兒子第一次和爸爸一起做化學實驗: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實驗的目的是讓兒子對蠟燭在點燃前、點燃時和熄滅後的三個階段進行細致的觀察,學會完整地觀察物質的變化過程及其現象。

實驗開始了,父親要求兒子觀察蠟燭的顏色、形狀、狀態、硬度;嗅其氣味。但還沒等兒子一一回答,父親就把答案仔細地告訴了兒子:蠟燭是白色、較軟的圓柱狀固體,無氣味,由白色的棉線和石蠟組成。父親要求兒子記筆記。兒子低頭忙碌而認真地記著筆記,根本就沒有仔細觀察蠟燭的變化。

父親見兒子記錄不全麵,就告訴他:“快記——實驗用品包括:一支新蠟燭、火柴、一支幹淨燒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快點寫。”

勉勉強強,兒子完成了實驗記錄。接下來,父親用小刀切下一塊石蠟,放入水槽,要求觀察其在水中的現象。兒子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就看著父親,父親連忙指著孩子的筆記本說:“記:‘現象:石蠟漂浮在水麵上,不溶於水。’對,前麵寫上‘現象’兩個字。然後是結論:石蠟是一種密度比水小、不溶於水的固體。”兒子又認認真真地記下來。

父親點燃蠟燭,要求兒子觀察其變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層溫度的比較。這時候兒子發覺有些怪異,就向父親要求道:“爸,讓我自己看不行嗎?”爸爸若有所悟,點點頭,兒子慢慢說道:“蠟燭現在在燃燒,恩,還有煙,恩……”兒子思考著,父親急了,連忙說:“對,蠟燭受熱時融化、放熱、發光。燭焰分三層:外焰、內焰、焰心,外焰溫度最高,焰心最低。記,結論:石蠟受熱會熔化,燃燒時形成炭黑。”兒子連連點頭,又低頭開始認真記筆記。

接下來,父子倆又做了幾個實驗,將幹燥的燒杯罩在燭焰上方,觀察燒杯壁上的現象片刻,取下燒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蕩,觀察其現象。還有熄滅蠟燭,用火柴點燃剛熄滅時的白煙,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在放玻璃杯的時候,父親還要求孩子自己放燒杯罩,孩子顯得很興奮,可是父親立刻說:“你看,這上麵有細小的水珠。看到沒有?”孩子仔細看了看,的確是,然後連忙把燒杯罩交給爸爸,很認真地在記著筆記。

實驗結束後,爸爸問兒子:“你有什麼發現沒有?”兒子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低頭去看筆記,父親振振有詞地說:“你應該把剛才的現象記在大腦裏。”兒子顯得很慚愧,他腦子裏對剛才的實驗印象非常淺,不記得剛才看到過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