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十幾歲的男孩來說,改變他的認知並不容易,尤其對於那些已經開始進入叛逆期的男孩來說更是如此。這就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孩子多進行平等的交流,多肯定孩子的情感,隨時掌握孩子的情緒變化,並以身作則,慢慢改變孩子的認知。
第二,改變認知後改變行為。
我們把上麵的分析繼續下去,會發現,情緒還有一種演變的過程。
A(刺激):媽媽批評:怎麼又考這麼差!
B(認知):媽媽開始討厭我了,我為什麼總是這麼糟呢?
C(反應):悲傷難過,進而憤怒,對媽媽產生厭煩。
D(行為):對媽媽大聲吵嚷:“你隻喜歡成績,讓我來滿足你的麵子。”
E(加深情緒):大聲嚷過之後,變得更加難過、憤怒。
但是加了兩個改變之後,整個發展過程就會成為下麵這樣的:
A(刺激):媽媽批評:怎麼又考這麼差!
B(認知):媽媽關心我,想了解我考得差的原因。
C(反應):情緒比較平靜,對媽媽有好感。
D(行為):向媽媽道歉:“我辜負了你對我的期望,我會努力改正。”
E(加深情緒):道歉之後情緒更加平靜,心情也感覺很輕鬆,受成績不好影響而產生的壓抑減輕了一些。
根據上麵的分析過程,我們可以得知:如果能夠積極看待刺激源,能夠轉移不良刺激對自己的吸引力,就會產生積極的行為,在積極行為的誘導下,情緒變成積極的情緒。
根據上麵的分析,可以得出下麵幾種形式的情緒管理理論:
1.轉移。
將注意力轉移到愉快的事情上去。但是這裏要注意,如果孩子自己沒有轉移的能力,父母不要隨意幫助孩子轉移,因為有些消極情緒需要發泄出來。
2.分離。
很多人一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想:為什麼我這麼倒黴呢?於是陳芝麻爛穀子的事全都想起來,綜合到一起,越發覺得自己倒黴。這就是不會分離隻會凝聚的結果。當然,認知方麵表現越好,分離的可能也就越強。
3.弱化。
對於非原則的刺激,可以緊緊地把住閘門,盡可能不聽、不看、不感覺,不讓它輸入自己的情感。也就是盡量減少到刺激源旁邊的機會。有些事情發生了,但是不要讓它一直在你的大腦裏放電影。這個對於十幾歲的男孩來說很難,他無法控製突然而來的念頭,而且有時候越想著不想,就想得更多。這就需要父母的外部幫助,盡量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
4.體諒。
幫助孩子學會寬容。這也不是一時的功夫。同上一點一樣需要父母耐心培育、不斷開導,而且要以身作則。寬容的父母,大多不會有心胸狹窄的孩子。
5.升華。
利用強烈的情緒衝動,並把它引導到積極的、有益的方向上去,使之具有建設性的意義和價值。比如,因為遭遇班主任的打擊而產生憤怒情緒,這時候把行為定格在改變自己上,積極學習,充實自己,不斷突破,讓班主任大跌眼鏡,為自己的錯誤懺悔。
9.表達。
遭遇消極的情緒,如果有表達的機會,當然,這種表達是積極的表達,比如,書寫、談心等,這種正麵的行為會改變消極的情緒。
總之,就醫學家們的研究結果來說,人還可以通過改變情緒來改變自己的血壓、心跳等生理問題,所以改變自己的情緒也就不是什麼難事。父母要付出耐心,積極努力地幫助孩子改變,那麼孩子的成長就會在你的控製中。
有人說:一個能控製住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人還要偉大。如果一個男孩有拿下城池的能力,卻敗在自己的惡劣情緒上,那是多麼糟糕的一件事。所以,幫助男孩控製自己的情緒極為重要。
讓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提高情商
最好的情緒智力培育方式,就是讓孩子在與別人的交往中成長。
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在成功的公式中,最重要的一項因素是與人相處。”倘若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人際互動的社會技巧沒有得到完善,致使人際交往方式朝負向發展,表現任性、事事以自我為中心、不合群、霸道、有攻擊性……,那麼,這樣的孩子會因為在團體中處處被人排斥,而難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互動。得不到人際關係互動支持的孩子,會逐漸喪失人我之間的信任感及安全感,愛與尊重的基本需求自然也無法得到滿足,他們會出現更多情緒的困擾,也有可能影響身體生理的健康,甚而影響人格發展與未來社會生活的適應。
對於十幾歲的男孩來說,生理變化已經使他們產生了一種內在的焦慮感,如果再在人群中得不到別人的承認,那麼,孩子就會變得非常壓抑,很多孩子因此而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耽誤了享受青春不說,嚴重的還可能影響整個人生。反過來,如果男孩在人群中獲得別人的認可和欣賞,那麼他就容易正確認識自己,對培養自尊心和自信心非常有利。所以,父母要能夠把孩子放進人群中,並教給孩子必要的人際交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