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大街上,你可以隨處看到一些孩子頂著莫名奇妙的發型,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走著介乎於貓步、狗步中間的“舞步”,他們顯得非常自信,根本就不在乎別人驚訝的目光。
網絡上有一個名詞是專門用來定義這群孩子的,那就是“非主流”。成人們生活在正常的狀態下,很難理解這種被稱為“行為藝術”或者是其他什麼的行為,隻能把這種行為歸為不能理解的“精神病”一族。但是那些意氣風發、神采飛揚的孩子們對此不以為然,他們欣然接受了這個稱謂,認為這不過是一種代溝下的產物,就像不認同老一輩人傳統陳舊的思想一樣,他們根本不認同這個詞彙的貶義性,他們喜歡顛覆過去,用接受這個詞彙來向老一輩人挑戰。
成人們都覺得這個世界瘋了,規則不再是規則,形式不再像形式,因此,他們堅決抵製孩子們的這種行為。在教育上,就體現為兩代人為時尚而戰的矛盾。當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穿上了奇裝異服,學會了怪異的詞彙,做一些成人根本就看不懂的言行,感覺非常恐慌,這不是自己所能控製的世界,他們需要製定措施來改變。
於是,父母把孩子叫到身邊,嚴厲地告誡說:“你看看你這身裝扮,成何體統?我跟你一起走在大街上,我都會感覺到無地自容。你腦子裏到底在想些什麼呢?如果你能把這種精力放在學習上,我也就不用這樣為你操心了!”
其實關於新潮流,每一代新人都會和上一代人產生爭鬥。當年高跟鞋出現的時候,魯迅先生還堅決抵製過。社會就是在保守和革新中不斷地爭鬥中進步著的,所以,麵對孩子追求新潮流,不要過於擔憂。潮流和時尚常常讓正在成長中的孩子難以抗拒,因為對孩子們來說,追趕潮流是“合群”的需要。
男孩追求潮流的形式和女孩不同,女孩隻追求當下時代整體意識下的“美”,而男孩追求的則是個性,是“酷”。表麵上看起來,合群和“酷”是背道而馳的,其實卻殊途同歸,十幾歲的男孩,他們還不善於自己創造時尚,他們會追隨潮流前線少量人的行為。同時,男孩們在一起,都會有一種攀比心理,誰也不願意自己成為那個土得掉渣的落後者。因此,男孩追求時尚是“合群”的心理需求在起作用。既然隻是一種心理需求,父母們就不需要緊張,也不要責罵,以免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那麼父母就需要聽之任之嗎?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孩子在追求潮流的時候是很盲目的,而且盡管是追求個性的“酷”,但是這種個性並非是發自內心的自我意識,而是一種追隨現象,如果盲目攀比,就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父母不能放任自流。
讀初二的成成,成績很一般,但性格非常獨立,做什麼事情都喜歡自己拿主意。在初一結束後,他就向爸爸宣布要獨立,每個月他會幫助爸爸媽媽做事情來換取零花錢,然後自己決定怎麼花錢。成成的爸爸感到很高興,想都沒想就答應了這個要求。
可是,事情似乎並不像成成爸想象得那樣簡單。成成賺到錢後,和同學一起上網、看電影、、買名牌衣服和鞋子等。為了讓自己每個月的零花錢夠用,他還犧牲做作業的時間,去街邊的商店打短工。
僅僅半年的時間,成成的成績就降了20名,成了班級的墊底。老師找家長談話,成成爸這才知道成成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賺錢上麵了。他的確很努力,可是卻從來沒有把心思放在學習上,而且還交上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
像成成這種行為就必須要加以控製了,否則孩子就會走向歪路,不能自拔。十幾歲的男孩,雖然獨立意識很強,但是他們隻是想要擺脫父母的束縛,由於他們的是非判斷能力還不完善,在追求時尚的過程中,很容易被別人左右,所以父母必須要加以導引。怎麼做呢?
當然不能嚴厲製止,那必然會適得其反。像成成這種情況,他的大腦已經被侵入“毒素”:他會極端地認為自己的人生就得自己做主,可實際上他根本就做不了自己的主,他已經沉迷於他自認為的“酷”的形式中,那是一種更可怕的依賴。隻是,他意識不到自己的這種“依賴”,因此,當父母對其進行製止的時候,他會認為父母這是在束縛自己的成長,所以會激烈反對,為此,他會不惜一切代價。父母們可以參考以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