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你隻關心成績,孩子不可能和你全麵溝通(1)(1 / 2)

孩子是一個有思想的個體,不是學習的機器。父母們一定要改變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要隻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成績隻代表任何針對書本的學習能力,隻關注孩子成績的父母,會因為自己目光的狹隘而阻礙孩子的成長。麵對隻看成績不看自己的父母,孩子會覺得難以接受,自然不願意對其敞開心扉。

隻關心成績會給男孩造成一種壓抑感

隻關成績就容易忽略孩子的優秀之處,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壓抑感和自卑感。

在中國,如果父母不關心孩子的成績,那就是沒有愛心,就是不關心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意識裏,成績就代表了孩子的未來,代表了自己的教育成果。不關心孩子的成績,在父母那裏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關心成績的父母卻給孩子造成這樣的誤解:在父母那裏,成績才是重要的,而自己則無關緊要。這可不是父母的初衷,要知道,父母是以關心成績的方式來關心孩子的。可惜的是,孩子感受不到,他們隻感到父母給自己設置的一座座大山。

下麵我們看看父母隻關注孩子的成績給孩子造成的惡劣影響:

第一,父母看不到孩子的個性,孩子對自己產生否定。

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樣的兩個個體,孩子們之間會有個體上的差異,但是每個孩子都具有潛在的、無窮無盡的發展的可能性。而學校的學習因為具有同一性而難以讓孩子的個性得到發展。孩子有發展個性的本能,需要在學校的學習之外,還要進行其他方麵的學習和探索。尤其是男孩,在這一點上表現得就更突出。

在父母的壓製下,孩子不得不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而他的興趣愛好裏藏著很多成功的機會。孩子按照其他孩子成長的模式,完成學校的學習,完善學校裏教授的思維方式,最後和別人形成了統一的思想,與千軍萬馬在獨木橋上拚殺,最終變得壓抑、沉默。

孩子當然不情願被父母遏製,他會和父母進行較量,就像我們前文講述的那樣——采取各種各樣的方式,但是孩子畢竟還是稚嫩的,在和父母的較量中,大多數孩子都敗下陣來,深深的挫敗感會讓孩子不斷地否定自己,同時對給自己這樣感覺的人——他的父母——產生厭惡和恐懼。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威廉·波拉克在對初、高中男孩的學習自尊心進行研究後指出:“近期研究結果顯示,男孩不僅在自尊心方麵較女孩更脆弱,作為學習者的自信心更易被削弱,同時男孩比女孩更易違反校規校紀、被停課或是輟學。”

第二,父母隻注重成績會讓孩子對未來產生焦慮。

進步最快的孩子有一個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且能夠自然地感知到自己的潛力,能自覺挖掘自己的潛力,並且喜愛學習,熱愛探索。但遺憾的是,父母們對成績的關注,使得孩子對未來產生焦慮,他們變得急躁、盲目。父母們不能發展孩子的個性,孩子自然也就認識不到自身是一個多麼了不起的個體,體驗不到發揮自身潛力是一件多麼令人鼓舞的事情,如果成績不好,他們就會對自己產生失望,進而對未來產生焦慮。

最可悲的是,孩子的焦慮感不敢和父母交流,因為父母一定會大罵他沒出息。不良情緒得不到宣泄,必然會越積越多,深深地影響孩子的智力和身心健康。

第三,注重成績的父母會對孩子要求過於嚴苛。

大多數父母卻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天才,成績要名列前茅,為了這個不合實際的期待,父母們會對自己的孩子寄予過高的希望,給孩子製定太高的目標,或者在平時的言談舉止中給孩子造成壓力,使孩子把學習當成負擔,使孩子變得鬱鬱寡歡,把父母當成敵人,對人生極度失望。

蘇超是一個不怎麼愛講話的孩子,小學六年級之前,他的成績還算過得去,在班級裏屬於中等。但到了六年級時,他的學習一下子就被落下了一大截。每次考試的成績都是排在後麵,而且爸爸媽媽發現,他平時做作業時的速度也非常慢,做了擦,擦了做,有時一個小時也寫不了幾行字。媽媽以為他偷懶,責備了好多次,但蘇超還是沒有一點起色。

一到公布成績單的日子,父母就會感覺非常頭疼,因為蘇超的成績越來越差。爸爸忍無可忍,指著他的腦門罵道:“從小我就看你笨!我怎麼就生出你這麼笨的孩子呢?你腦子裏是不是少根筋啊?你每天都在想什麼呢?我沒指望你給我拿第一啊,可你也差不多點啊,就這點成績,你怎麼對得起我啊?”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責備,蘇超的臉漲得通紅,他感覺無地自容。可是慢慢的,這樣的責備多起來,爸爸形成了罵他的慣性,媽媽也學會了這樣罵他,蘇超麻木了。

爸爸媽媽開始懷疑,蘇超是不是真的智商低?就決定帶著他到腦科醫院做智商測驗。事前,他們並沒有告訴孩子是去做智商測驗,但蘇超到了醫院就明白了。他變得更加沉默,木呆呆地接受了測試。

智商測驗的結果,蘇超得了80,平均水平的智商是100。爸爸媽媽不願意承認這樣的結果,也沒有把這個測驗的結果告訴蘇超。這之後,他們加進了對蘇超的鞭策,媽媽放棄了工作,專心教蘇超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