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親子關係:關係親密,孩子才願意告訴你(2)(1 / 3)

就生活來說,有爸爸參與的教育,孩子的心胸會變得更加開闊,這是因為理性思考能讓他看事情時不止停留在事情的表麵,而會向縱深探究。比如,碰到孩子從外麵受傷回家,一般媽媽的反應僅集中在孩子受傷這個層麵上,而對客觀上的受傷程度和受傷全過程則關注不夠。爸爸就有所不同,他會認真聽完孩子對受傷全過程的論述,然後做出客觀判斷,他不會遺漏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所犯的過錯。當他,他在給孩子指出過錯時,可能會不留情麵,這是孩子難以接受的地方,因此,小孩子通常在情感上偏向於媽媽,但是隨著男孩慢慢長大,他會跟隨爸爸的視角進行思考,遇到事情,他願意和父親進行交流。由此可見,爸爸的存在對孩子的社會性培養也有很大影響。

第二,父親的男性特質能培養男孩的大氣。

1.在遊戲中讓孩子變得勇敢。

在家庭交往中,相對於把更多時間花費在照料孩子生活上的母親,父親更多的是與孩子一起遊戲。父親用觸覺、肢體運動的遊戲把孩子舉得高高的,來回悠,或往下扔。這些大動作、激烈的身體遊戲使孩子快樂地咯咯大笑。

2.父親的獨立自信對孩子直接決定孩子的人格形成。

父親是孩子良好個性品質的重要源泉,他的男性品質對男孩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一般來說,由於社會對男性角色的確定,父親通常都具有獨立、自信、自主、堅毅、勇敢、果斷、堅強、敢於冒險、勇於克服困難、富有進取心、富有合作精神、熱情、外向、開朗、大方、寬厚等個性特征。男孩通過遊戲與父親變得親密,通過處理人際交往上的問題而成為孩子的偶像。孩子在與父親地溝通交流中會變得非常大氣,能包容一切,並且會不拘小節。

沒有父親的孩子會缺少克服困難的勇氣,具有較多的依賴性,缺乏自信,進取心,同時在衝動的控製和道德品質發展等方麵也受到削弱。

但是如果父親的品質有問題,那麼孩子也會出現相應的問題,這就是家庭因素複製。很多人認為這是基因早就的雷同,實際上這是孩子的模仿帶來的相似。所以,父親不但要能和孩子在一起,同時還要把孩子當成鏡子,看看孩子的行為,不斷糾正自己的行為,在與孩子交流中,與孩子共同成長。

第三,男性對信號處理都非常迅捷,讓孩子感覺很安全。

我們知道安全感對於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而父親給男孩的安全感會更多一些。因為對孩子發出的信號,爸爸會做出迅捷的反應。這種情況在男孩小的時候表現得並不是很突出,男孩的感覺大部分都被母親的溫柔細致的照顧分掉,而對來自父親的照顧則感觸不深。

但是當孩子長大,情況就完全不同。因為男性的溝通方式和女性的完全不同,男性更注重結果,而女性更注重感覺。共同的生理因素決定了男孩更喜歡爸爸的溝通方式。所以,他對父親的關心感受得更多一些。爸爸強壯、理性、做事情有條理,這會讓男孩得到安全感,這會使男孩放心大膽地去嚐試他想要做的事情。

如何讓孩子理解父母的“苦心”

讓男孩學會尊重自己的父母,他才能夠理解父母的苦心。

作為父母,常常把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甚至完全沒有了自己。盡管在教育上有諸多缺失,表現得也很強勢,但是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有個更好的未來。而孩子呢?通常都不會理解父母的“苦心”,他們依然我行我素。

本書一直在探討如何打開孩子的內心世界,看看兒子到底為什麼不願意和父母交流,但在最後一節卻要探討一下父母的內心世界。其實就溝通來說,雙方越坦誠,談話就越順暢。在與孩子的溝通中,當父母向孩子敞開心扉,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並用孩子的表達方式,那麼,孩子就容易理解父母的苦心,不會出現強烈的反抗情緒,能與父母進行良好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