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信息供應鏈深化對檔案職業發展的影響
業務研究
作者:郭嫿 魏斌
1 檔案信息供應鏈
1.1 “供應鏈”的出現和延伸。“供應鏈”一詞最早出現在物流管理領域,由於20世紀90年代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物流管理開始關注顧客需求,注重各環節之間的規劃和效率,由美國學者波特在《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的“價值鏈”這一概念逐漸發展而來的。進入21世紀,人們對供應鏈管理認識更加深入,並將其含義拓展到了信息管理領域,在檔案信息的管理工作中,隨著公眾對檔案信息利用意識增強,利用檔案的需求大幅增長,把信息供應鏈的理念引入檔案管理工作中,就形成檔案信息供應鏈。
1.2 檔案信息供應鏈概述。第一,檔案信息供應鏈中信息的收集不能隻單純地依靠利用需求來決定,因為檔案館保管的檔案是為了反映人類生活各方麵的曆史,不僅要考慮檔案的現實價值也要兼顧其長遠價值,不能人為破壞檔案之間的有機聯係。第二,檔案信息供應鏈的管理主體是檔案工作人員。第三,檔案信息供應鏈可以主動推送信息以滿足用戶需要。
檔案信息供應鏈發展對檔案工作的開展有著極其重要影響。檔案信息供應鏈影響檔案的流動性,檔案工作人員根據信息供應鏈及時了解用戶利用需求,根據需求推送信息。而檔案信息流動性又直接決定了檔案社會價值實現,由此推動的檔案廣泛利用是檔案職業確定的前提條件,檔案的產生和保管促進了檔案工作產生,檔案提供利用推動了檔案職業化發展。
2 檔案信息供應鏈產生與發展的先決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各級行政區域都建立了檔案館(室),麵對信息量劇增和公眾大量檔案信息需求,檔案工作者開始有針對性地整理檔案並提供利用服務,逐漸形成了完整規範的檔案信息供應鏈,使檔案工作人員從接收需求到提供信息效率快速提高。
2.1 館藏信息是檔案工作者為用戶提供信息服務的基礎,隻有足夠的信息數量的支持才能及時準確地滿足用戶需求。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檔案的館藏數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據“全國檔案統計年報”數據顯示,到2011年,省、地、縣三級國家檔案館館藏總量已達3.3億卷,已經足夠為檔案信息供應鏈的產生服務。
2.2 公眾對信息需求的增加是檔案信息供應鏈出現最根本的原因。及時準確地獲取信息資訊成為影響人們決策判斷的重要因素,即時推送用戶需求的信息成為檔案館工作麵臨的最新挑戰。
2.3 信息技術的發展是檔案信息供應鏈發展的技術支持。隨著互聯網絡的發展,檔案館不僅接收電子檔案,還將館藏的紙質檔案數字化,並依靠信息技術建立網絡信息交流平台,使用戶可以根據需求快速檢索到所需信息。檔案館不再局限於被動地提供檔案檢索服務,而是分析大量需求數據進行主動信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