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校檔案文化建設之我見(1 / 3)

高校檔案文化建設之我見

工作園地

作者:劉敏華

高校檔案文化建設具有獨特的優勢和發展前景,新形勢下進一步推進高校檔案文化建設是高校檔案工作者的信念和追求。

1 高校檔案文化建設可行性分析

1.1 高校館藏檔案文化底蘊深厚。高校檔案是學校各個時期建設和發展的真實反映,是展現學校曆史畫卷的重要信息來源,其內容蘊含著高校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麵工作成果以及師生員工實踐和智慧的寶貴經驗和重要的知識信息,它以文字、圖表、圖片、實物、聲像等形式,翔實地記錄了學校各個行業、各個層麵、各個時期的重大活動的曆史麵貌,是傳承校園文化和大學精神的重要載體,具有較高的文化屬性,有著很好的文化教育功能。目前,高校館藏檔案成為人們獲取新知識、新觀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之一,成為學校難得的寶貴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1.2 高校檔案門類齊全。根據《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教育部第27號令)和《高等學校檔案實體分類法與高等學校檔案工作規範》要求,高校檔案分為黨群、行政、教學、科學研究、基本建設、儀器設備、產品生產、出版物、外事、財會、聲像、學生等十二大類,另外還保存有專題、實物、人物等特色檔案信息資源,門類充盈,內容豐富全麵。

1.3 高校檔案唯一憑證性特點突出。高校檔案是學校真實、可靠、最具權威性與憑證性的原生信息資源,具有極強的公信力,是高校檔案文化建設有別於其他文化建設的最顯著、最根本的特色之一,也是高校檔案文化建設的生命所在。

1.4 高校檔案隊伍實力強大,科研氛圍濃鬱。高校專兼職檔案工作人員隊伍龐大,如鄭州大學專兼職檔案人員近200人,而且人員、組織結構科學,檔案工作者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較高的理論水平,對高校檔案文化建設具有較強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2 高校檔案文化建設的總體思路

設立高校檔案文化建設的總體思路,要預防檔案工作者對檔案文化建設內涵的認識不足、定位不準導致高校檔案文化建設過程中觸犯方向性錯誤;還要避免對檔案文化建設的意義缺乏理性認識,使檔案文化建設裹足不前,行動緩慢;另外,應從國家檔案事業發展全局著眼,在文化強國與高校檔案文化建設聯係中尋找結合點和切入點,從戰略思維的高度把握高校檔案文化建設全局性、動態性、連續性、根本性等關鍵問題,規劃高校檔案文化建設的總體思路。

2.1 從理論上解讀高校檔案文化建設的內涵。自2000年周長岱發表《檔案文化建設基本取向初探》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確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後,檔案學者對檔案文化建設充分關注,2012年形成對檔案文化理論的研究熱潮,短短兩年中,學術界發表論文123篇,占論文總量的79%,盡管學者對檔案文化內涵的理解不一,但他們也有一定的共識。學者認為檔案是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加強檔案文化建設在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周長岱認為,檔案文化是檔案部門在實現檔案管理目標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係列相互依存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總和。它包括檔案精神、價值取向、職業道德、行為規範、管理策略和服務理念,等等。黃誌勇認為,檔案文化是檔案部門在實現檔案行政管理目標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行業特點並得到共同遵循的理想、信念、行為準則、價值觀念、道德規範以及與之相關聯的物質載體的總和。它包括四個層麵:表層的物質文化、淺層的行為文化、中層的製度文化和深層的檔案文化。何偉慧認為,檔案文化是檔案所蘊涵的特定時期、特定人群的價值、觀念、行為的一種文化形式,反映檔案記錄者、管理者和利用者的文化心態的一種文化記錄。賀俊蘭認為,檔案文化是在檔案所反映的文化內涵基礎上,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吐故納新”的再挖掘、再創造和再升華,是在挖掘曆史文化、弘揚民族文化、發展地方文化的過程中的再豐富、再發展。王英瑋認為,檔案文化是人類社會各種組織和社會成員,通過有意識的創造性勞動,逐步積累下來的維係和促進人類曆史文明延續和發展的物質與精神文明財富。章曉鐳認為,檔案文化應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麵來理解。狹義的檔案文化指作為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記錄與反映的檔案信息及其載體,即檔案實體文化。廣義的檔案文化除包括檔案實體文化外,還包括人類有效管理和利用實體文化成果而采取的活動方式及其創造出來的檔案事業文化。唐雲燕認為,檔案文化表現為多環形文化結構形式,分為表層結構、中層結構和深層結構。表層結構內容是人們有關檔案的各項活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檔案管理方式、利用方式、檔案機構設置、檔案法製建設和檔案活動的物化成果。中層結構是檔案管理和利用的理論、經驗、技術、規範及人們相互間的檔案關係;深層結構包含人們的檔案觀念、傳統、心理、思維方式等。葛寶臣認為,檔案文化就是某一曆史時期某一特定群體的檔案意識,以及在這種意識指導下的有關檔案的行為方式和物化成果的總和,還包括社會總體文化作用於檔案而產生的文化總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