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所述,筆者認為,高校檔案文化建設應有兩層含義,一是檔案實體所承載的文化底蘊,指的是一種“記憶文化、存史文化”;二是人文的檔案文化建設,指的是在特定環境下人們所具有檔案行為中的文化狀態,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範。檔案文化建設乃是檔案載體的神、韻、魂。俗話說:“山不在高,有水則靈。”無論檔案館藏數量多少,無論檔案館舍麵積多大,檔案不僅要有規範的雛形,而且還要為其注入神韻和靈魂,使檔案和檔案工作充滿文化風韻和生命活力。
2.2 從政策和外部環境上把握高校檔案文化建設的方向。一是2008年國家檔案局和教育部聯合下發了第“27號令”,鮮明地賦予高校檔案機構學術研究的性質和高校檔案服務社會、以史育人的功能,拓展了高校檔案服務工作的發展方向。二是2012年在全國檔案工作者年會上楊冬權在《談檔案與文化建設》的講話中強調“動員和發動全國廣大檔案工作者更加自覺地投身到文化強國和檔案強國的建設中……”,使高校進一步環視了檔案部門自身文化事業建設職能。三是目前全國各級檔案部門都已積極投入到檔案文化建設中去,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高校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檔案文化建設理應走在全國檔案部門的首列,為國家和社會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2.3 從措施上落實高校檔案文化建設方案。製訂高校檔案文化建設方案,是高校檔案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落實高校檔案文化建設方案,第一,要有豐厚的文化檔案資源作支撐。在信息資源建設中要把強化特色,彰顯高校檔案不可替代性作為高校檔案文化建設的核心部分。第二,要通過各種科學舉措,把檔案信息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把檔案文化建設做活做大。第三,樹立檔案服務於文化強國建設大局思想觀念,圍繞國家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目標,主動開展一係列創新服務。第四,建立高校檔案人文文化,凸顯“以人為本”思想理念,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
3 實現高校檔案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
3.1 優化館藏結構,為高校檔案文化建設奠定基礎。優化館藏結構,豐富館藏內容是高校檔案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一是根據高校檔案文化建設的需求,檔案工作者要主動幫助學校師生在各項文化建設中建立檔案,保留自身形成的文化檔案,既為今天的文化建設保存記錄、留下憑證,也為將來的文化建設留下參考依據和遺產繼承。二是檔案工作者要主動記錄即將消失的各種文化現象,為“瀕危文化”建立檔案。比如用攝像機、照相機把即將遷移或改造的建築拍攝下來,把老專家、老教授等著名人物的人生軌跡記錄下來,等等,為學校和社會留下寶貴的精神資源。三是做好檔案征集。把有文化價值的零散檔案通過多渠道征集,努力豐富館藏,從根本上優化館藏結構。四是突出特色,彰顯高校檔案文化建設的獨特性。隻有保持和彰顯出自身特色,高校檔案文化建設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因此,檔案工作者要注重對專業檔案和特色檔案的收集,立足於學校的曆史和文化,實行老科學家人物全宗、重大活動事件、獎品實物以及特色檔案的專庫管理,形成模塊管理方陣,為體現高校檔案信息文化功能夯實基礎。五是建立文化檔案信息數據庫。高科技管理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檔案管理能力,實現數字全文查詢,形成信息技術保障下的數字服務體係,對高校檔案文化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