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孕前心理準備(3)(1 / 3)

妻子懷孕之後,由於生理發生變化,心理上也會發生變化,如煩躁不安、嘮叨、愛發脾氣、對感情要求過於強烈或冷淡等。對於這些變化,丈夫應當理解和體諒,並采取各種方法使妻子的心情愉快,順利地度過孕期和產期。尤其要主動從事家務勞動,對妻子更加體貼,這既可減少妻子的疲勞,又可增加妻子的歡愉。妻子懷孕之後,對食物的要求千奇百怪,為此,當丈夫的要有心理準備,做好經常采購、挑選、更換的思想準備。 精神心理因素不僅對人的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麵有著重要影響,而且對懷孕生育也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精神爽、心情好,萬事順利。醫學專家也指出,人的精神心理活動受神經與內分泌係統的調節,女性更為明顯,如月經的周期、經期、經量等很容易受情緒的影響。其實,女性的排卵功能也會受精神心理因素的影響;卵子的受精、受精卵的發育與著床;早期胚胎的發育等都會受女方精神心理因素的調節與影響。因而,計劃妊娠的婦女一定要調整好情緒,保持愉悅的心情才有利於懷孕,也才能生育一個健康的寶寶。

情緒不好難懷寶寶是有科學根據的

生活中常能見到有的婦女結婚多年都遲遲不見懷孕,一心盼望早日生育的婦女不免內心緊張,並且多方求醫,想盡方法,但卻總難如願。對於這些懷孕心切的未孕婦女,人們都很同情,總是安慰說:“你年紀尚輕,又沒患什麼疾病,不用太著急,說不定過些日子,水到渠成,終究會懷上的。”這短短的幾句話雖然起不了實質性的治療作用,但對未孕婦女本身是一個極大的寬慰。內心踏實了,緊張和焦慮的心理有所緩解,過了一段時間,她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就成功地懷孕了。這種現象在生活中並不少見,正應了“隻要放鬆,就能懷孕”的說法。國外科學家對此進行研究發現,“隻要放鬆,就能懷孕”的說法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因為情緒過度緊張導致內分泌失調,很可能是影響懷孕的一大因素或障礙。

1999年,丹麥科學家指出:“對於月經周期較長的婦女,心理緊張可能是降低生育能力的一個危險因素。”奧胡斯大學附屬醫院約蘭德教授的研究小組對393對年齡在20~35歲、沒有生育過但計劃要生孩子的夫妻進行觀察研究,結果發現月經周期延長的婦女,在調查問卷中情緒緊張一項得分較高是影響懷孕的因素。經過醫務人員的科學宣傳,解除了情緒緊張,順其自然,這些婦女精神放鬆了,6個月的時間裏有233對(占59.3%)懷孕。可見解除情緒緊張,精神放鬆後,自然受孕率明顯增加。

美國哈佛醫學院的醫生將184名未孕婦女分為3組。第1組側重於緩解精神壓力的心理療法;第2組側重於集體感情及經驗交流的心理療法;第3組則接受常規的醫學治療。這3組婦女的年齡、受教育程度及不孕時間都基本相同。結果發現,1年後第1、第2組懷孕率達42%以上,而第3組懷孕率遠遠低於前兩組,因此,專家們認為,心理谘詢對那些在過去一兩年內試圖懷孕而未能成功的婦女,可明顯地增加她們的懷孕機會。於是專家們告誡未孕婦女:在排除器質性病變之後,心理療法可能是一種既省錢又有效地治療不孕的方法。在治療不孕的過程中,不妨把這種療法作為第一措施,在難以奏效的情況下,再考慮別的治療方法。

精神壓力對生殖器官健康的影響

近年來,職業女性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發病率越來越高,尤其是生殖係統疾病明顯增加。已婚夫妻中10%~15%不孕不育。北京市婦產醫院婦幼保健院的專家指出,多年來,人們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認為婦產科疾病主要與性生活過早或不潔性生活有關,卻很少與生活及工作壓力相聯係。近年來職業女性的一些婦科疾病發生率正呈上升趨勢,並引起了人們的重視。這與壓力過大影響婦女的生殖健康相關聯。

許多女性都有過這樣的經曆,由於工作上的不順利或者因家庭矛盾而生氣,如果正趕上是月經來潮的第1天或第2天,月經往往會突然停止,明顯地顯示出精神因素對生殖器官功能的不利影響——打亂了月經規律,當然也會影響生育能力。其實月經受到影響還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生氣給子宮及乳腺埋下了隱患。因為乳腺和子宮都是女性的生殖器官,在女性體內是占有空間的髒器,當它們承受過多過大的精神心理壓力時,往往會產生疾病,影響生育。

生殖健康的內涵

生殖健康也稱為性健康,是整體健康的一個部分,與生育、性生活等密切相關。

以往大多數人包括部分醫務人員在內,都認為健康的概念是自覺無病無痛,尚可工作、學習和生活就是健康人。但自20世紀80年代,人們對“健康”的涵義有了更深、更廣、更全麵的認識,賦予了健康新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