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孕前的身體準備(7)(1 / 3)

我國的乙型肝炎發病率很高,乙型肝炎患者一樣可以結婚。但是,女性在結婚之前應告訴男友,讓他在婚前做好準備,避免感染上乙肝病毒。因為乙肝病毒雖然主要通過血液傳播,但也可通過性交等親密接觸傳播,所以結婚前,健康一方應先注射乙肝疫苗,待自身產生抗體後,方可結婚。女性乙肝病毒攜帶者生育時,有可能將病毒傳給其子女,而且感染率很高,可達30%~90%,而“大三陽”女性,如不加預防,其子女感染率可在90%以上。所以,女性在懷孕生育時,應盡量降低母體內的病毒數量,降低其傳染性,減少對嬰兒的威脅。通過對乙肝病毒攜帶者采取一定的措施,並給新生兒注射疫苗等,以達到阻斷母嬰傳播的目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母嬰阻斷措施並不能阻斷所有的母嬰傳播,因為還存在宮內感染和個體差異。

對於HBSAg陽性的母親不提倡母乳喂養,因為其乳汁中含有乙肝病毒顆粒,對嬰兒具有一定的傳染性,而且新生兒免疫係統不完善,抵抗力差,受到病毒感染時,常常不能有效地識別和清除病毒。

乙肝患者應選擇最佳懷孕時機

急性乙肝患者經過適當治療和合理調養後,數月內即可獲得痊愈。此時,檢查肝功能恢複正常,乙肝病毒抗原指標都已轉陰,患者再休養一段時間,體力完全恢複,即可懷孕。

慢性乙肝患者應該首先搞清自己病情的輕重程度,再決定是否懷孕。

①如果患者屬於病毒攜帶者,長期隨訪檢查肝功係列始終正常,B超檢查不提示肝硬化,可以考慮懷孕。

②如果患者乙肝正處於活動階段,檢查肝功異常,自覺疲乏、食欲缺乏、腹脹等,這時應該避免懷孕。如果此時懷孕,身體負擔加大,肝髒要完成更多的工作,肝炎不易恢複,反而容易導致重型肝炎,危及孕婦生命。另外,對於胎兒的生長發育也不利。乙型肝炎活動期的患者,應該首先接受正規的治療,包括抗病毒和免疫調節治療等,待肝功恢複正常,病毒複製指標轉陰或複製能力降低時再懷孕,這樣對於母子均有利。如果B超檢查發現肝炎已經發展到肝硬化程度,最好不要懷孕。對於活動性肝炎患者經治療後,病情穩定,肝功正常半年以上,懷孕較為安全。

乙型肝炎患者一旦懷孕,應該終止使用各種具有肝毒性的藥物,如抗生素、抗結核藥物、治療糖尿病藥物等。乙型肝炎的孕婦,尤其是乙型肝炎“大三陽”的孕婦,應該在懷孕的笫7、8、9月,分別注射高效價乙肝免疫球蛋白,以預防乙肝病毒的宮內感染,使新生兒健康出生。

“小三陽”夫婦要孩子應注意的事項

並不是說有乙肝病毒感染的夫婦所生的孩子就一定不健康,但有幾點需注意: ①懷孕期間不可使用抗病毒的藥物,因為抗病毒藥對胎兒有影響。

②生產時最好采用剖宮產,也減少生產過程中胎兒被感染的機會。

③孩子出生後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計劃,按時接種乙型肝炎病毒疫苗。

④母親血液內病毒陽性時,孩子最好不要吃母乳,吃母乳無疑等於吃進病毒。

⑤孕期按時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另外,人們應該樂觀地看問題,即使所生的寶寶已經成為帶病毒者,一般來說,也不會影響發育,包括智力和體能的發育,也並不等於不健康。在他成長的任何一個時期都可以接受抗病毒治療。

攜帶乙肝病毒的婦女懷孕後預防傳給子女的措施

早在20世紀70~80年代,發達國家就已應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斷乙肝病毒的母嬰傳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起,臨床上也已應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據臨床研究,對乙肝表麵抗原陽性的孕婦,從懷孕20周起,多次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兒出生時乙肝表麵抗原均未檢出陽性。其機理是懷孕20周起,胎盤有主動從母體轉輸IgG抗體給胎兒的功能。所以,攜帶乙肝病毒的婦女如懷孕,可從懷孕3個月起,每月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使胎兒受到有效保護。對於已經懷孕接近臨產的婦女,如果發現攜帶乙肝病毒,則應在新生兒誕生24小時內立即注射乙肝疫苗,劑量加倍,然後再於1個月後和6個月後做加強注射。如果在出生後采取以上措施,則保護率可高達97.13%;如果再加上母親從懷孕3個月起,每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則對子女的保護效果更好。

孕前預防口腔疾病

懷孕前口腔衛生不良及原先有牙齦炎的孕婦,在懷孕期都容易發生牙周的問題。孕婦患嚴重的牙周炎可以引起胎兒早產。

懷孕期的口腔往往會出現一些麻煩,有老話說:生一個孩子,壞一顆牙齒。孕婦經常會感到口腔內不舒服,出現牙齦腫脹、發紅,以及口腔炎、口角炎、蛀牙等,甚至影響進食。其實這與胎兒無關,是因為懷孕後激素影響唾液分泌,增加了唾液黏性,食物殘渣容易附著在牙齒上而滋生細菌,使牙齒產生了變化。有的孕婦為減輕妊娠反應,會比往常多吃零食,並偏好甜食或酸性食物,往往不注意清潔口腔,容易發生蛀牙。有的孕婦在孕前患有牙齦炎或長牙垢,懷孕後症狀就加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