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烽煙迭起的中美知識產權爭端(2 / 3)

總統奧巴馬簽署《2013財年綜合繼續撥款法案》第516條規定,禁止美國商務部、司法部、國家航空航天局和國家科學基金會購買由中國“所有、指導或補貼的”企業“生產、製造或組裝”的“信息技術係統”,除非該機構與聯邦調查局(FBI)商討後,對該產品做出“網絡間諜或網絡攻擊性”風險評估。美國近期發布的《國防部網絡空間作戰戰略》建議國防部的采購程序和規章須符合技術開發的生命周期。隨著信息技術的出現,該周期從過去的7-8年縮短至12-36個月。第516條的規定也導致聯邦文職部門和國防部在安全采購改革方麵發生了衝突。由於第516條的規定不僅涉及美國國內網絡安全產品和服務的設計、生產、消費的上千家技術企業,涉及中國的信息技術產品製造商,也直接影響了中國企業與美國商業夥伴開展正常的貿易、投資合作。

(三)知識產權問題已成為供應鏈全球化進程中一個核心問題,美國從產業鏈到供應鏈全麵向中國施壓。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對美國國防部供應鏈假冒電子零部件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美國重要的軍事係統充斥著假冒電子零部件,威脅國家安全,而中國是這些假冒零部件的頭號來源。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曆時1年的調查顯示,美國空軍C-130J運輸機應用了產自中國的假冒電子零件,特種行動直升機和海軍的“海神”(Poseidon)偵察機的組件中也有假冒電子零件。2009~2010年,美國國防部供應鏈中共發生1800起假冒零部件事件,總量超過100萬個。報告指出,通過對供應鏈的追蹤調查,在100多起假冒零部件事件中,中國產品占70%,隨後是英國和加拿大產品。

2012年5月,美國向世貿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TRIPs)理事會就美國發起的知識產權侵權案件的增加提交了一份詳細的書麵通報(IP/C/W/570),主要涉及知識產權的實施問題以及相關的供應鏈管理事項。通報指出,全球化、互聯網絡以及高科技也使得假冒產品更容易滲透到供應鏈當中,增加這些產品在全球市場的可獲得程度。美國在通報中稱,2012年3月,美國商務部經濟與統計管理局以及美國專利及商標局發布了一份關於知識產權對美國經濟的重要性的報告,對知識產權集中的75個產業作出了分析。過去5年,假冒商品的運輸途徑已經變成主要通過國際郵件和特快件服務進行傳遞,其主要原因是互聯網銷售的增加。此外,通報還涉及供應鏈安全監管的相關動議,如認證和風險管理模式動議以及確保美國政府采購供應鏈安全等事項。

二、中美知識產權貿易摩擦的深層原因分析

(一)美國通過知識產權保護增加中國企業的國際貿易成本,削弱我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保持在全球價值鏈高端的位置。隨著全球化的深入,信息技術和網絡的發展,貿易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不但是雙邊貿易和投資規模的決定因素,還是生產地理分布的決定因素。對於為在全球價值鏈中獲得長久立足點奮鬥的發展中國家而言,貿易成本依然非常高。從政策角度來看,貿易成本十分重要,它決定一國參與區域和國際生產網絡能力的重要因素。

根據經合組織和世貿組織的附加值數據庫的統計,很多國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可以用其所進口的中間投入品的使用來說明。美國出口總額中的國外增加值含量和進口中間投入品的出口比例是經合組織國家中最低的,反映出國內價值鏈的規模和國內供應的壟斷地位。礦產品和運輸設備出口總額的國外增加值含量是所有行業中最高的,達到20%,金屬進口中間投入品用於出口的份額最高。過去10年中,美國的先進技術產品的貿易平衡已經急劇惡化。美國不斷打造重新獲得先進製造業的競爭優勢,其中修改和完善貿易政策是美國改善商業環境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美國獲取先進製造業競爭優勢16項具體建議之一。美國《2013年總統貿易政策議程》報告提出繼續推進五年出口翻番計劃、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談判、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TTIP)談判等工作重點,旨在打開美國出口市場和維護美國在國際貿易領域的領導地位。通過知識產權保護也是打開美國出口市場和維護美國在國際貿易領導地位的具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