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送禮物有講究
辦公禮儀
作者:傅琴琴
俗話說:禮尚往來。送禮是一種感情的投資,是溝通人與人情意的橋梁與紐帶,便於人們的溝通、交流,達成共識,開創良好的交際局麵。但送禮也是有很多講究的,不了解各種送禮禮儀,非但不能實現送禮的初衷,相反可能會導致事與願違。
雖說“千裏送鵝毛,禮輕情誼重”,但在很多中國人看來,似乎送禮的意義與禮物本身成正比,認為越是大而貴重的禮物,其真情度也越高。其實,禮品的價值怎能以其價格、大小來衡量,關鍵是看給禮品賦予的意義,出自真心的禮品才是最好的禮品。任何禮物都表示送禮人的特有心意,或酬謝、或求人、或聯絡感情等等。好的禮品不在於本身的豪華和昂貴,關鍵是它包含了贈送者的深情。
愛美,追趕時髦,可以說是絕大部分人的共同心理特征,選擇禮品時,必須要注意這一心理特點,特別是給女性送禮。要想使受禮者特別注意、喜歡自己送的禮物,並留下深刻的印象,那送的禮物要新穎別致,與眾不同。
禮品不同於自用,好的內容重要,好的形式更添彩。包裝作為禮品不可缺少的外在形式,已逐漸成為禮品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美化禮品、增加禮品價值的作用。精心的包裝還能使人感到情深意長,使對方感覺到他在你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從而更能強烈地打動對方的心扉。此外,由於有外包裝,受禮人不能直接看到禮品,會使他產生一個懸念。包裝上要署名,單單簽上你的名字還不夠,還應寫上幾句表達自己情感的話。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性和嗜好,成功的送禮技巧,也必須利用人的這一心理特點。一般來說,對於文化層次較高、追求精神享受的人,宜選擇精美高雅的禮品,如名人字畫、工藝美術精品等;對於文化層次較低、偏重追求物質享受的人,選擇一些比較新穎別致、精美時髦的日用消費品作為禮品比較好。送給外賓的禮物最好體現出民族和地方特色,在中國常見的絲綢、風箏、二胡、笛子、剪紙、圖章、書畫、茶葉、筷子等等往往很受外國人青睞。
送禮前應了解受禮人的身份、愛好、民族習慣,免得送禮送出麻煩來。比如給日本人送禮,忌送梳子,因為梳子的發音與死相近。如果給法國人送禮,不要送帶有仙鶴圖案的禮物,不要送核桃,因為他們認為仙鶴是愚蠢的標誌,而核桃是不吉利的。
禮品的數量,是送禮人必須注意的。數字在不同的國家、民族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義。中國有句諺語:“好事成雙”,無論結婚、祝壽、送禮都要成雙成對。如“紅包”“喜錢”或“定錢”“定禮”,都要雙數,忌單數。這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廣東人忌諱“4”這個偶數,因為在廣東話中,“4”聽起來就像是“死”,是不吉利的。改革開發以後,廣東人先富起來,全國人民都跟著廣東人忌諱“4”了。日本人則喜歡單數,無論是結婚送禮還是什麼的,都是送單數的錢。
無論你的禮物是3元還是3000元,都首先要撕掉價簽。送一份明碼標價的禮物,好像在提醒對方,我的這份禮可是花了多少錢。這樣一來,禮物就傳遞出兩個訊息,一個是“我們的情誼值多少錢”,另一個是“看著吧!下次得回同樣價格的禮物給我”。不過,美國人送禮時,通常會保留包裝和價格標簽,並附上購物小票。這樣,如果對方不喜歡禮物,還可以拿著小票去兌換其他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