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送容易產生誤解的禮品。如不可以給老人送鍾,因為“送鍾”與“送終”諧音;不可以給夫妻送梨,因為“梨”與“離”諧音;不可以給準備參加比賽的人送書;不能給有生理缺陷的人送他們無法使用的物品……
涉外贈禮要注意“八不送”:第一類是一定數額的現金、有價證券。不少國家規定,在對外交往中拒收現金和有價證券。第二類是天然珠寶和貴金屬首飾。第三類是藥品和營養品。第四類是廣告性、宣傳性物品。第五類是易引起異性誤會的物品。第六類是為受禮人所忌諱的物品。第七類是涉及國家機密或商業秘密的物品。第八類是法律法規禁止流通的物品。
在贈送者遞上禮品時,要盡可能地用雙手前去迎接。不要一隻手去接禮品,特別是不要單用左手去接禮品。在接受禮品時,勿忘麵帶微笑,雙目注視對方。接過來的若是對方提供的禮品單,則應立即從頭至尾細讀一遍。
在我們中國,傳統上,習慣收下禮後不當著客人的麵打開。而西方人接到禮物後,常是當著客人的麵打開,在客人麵前讚美禮物才是最禮貌的。欣賞對方的禮品,實際上是一種很好的感謝方式。
接受了別人的禮品,應該銘記在心;在適當的時候,應向對方還禮。還禮時間要恰當。如果還禮過早別人不是以為“等價交換”,就是懷疑“劃清界限”;如果拖延太久,事情已經完全冷淡了。還禮的適宜時間,有以下幾種:一是和對方贈送自己的相同的機會,比如對方在你升職的時候,你也在他升職的時候。二是在對方或家人的某個喜慶活動,結婚、生子、做壽、喬遷等等。三是在此後登門拜訪時。得體的還禮形式有以下幾種:一是贈送同類物品。比如,你送我書刊,我可以給你影碟。二是價格差不多的物品作為還禮。三是用某種意在向對方表示尊重的方式來代替,不必非要還禮。比如,讓孩子穿上朋友送的衣服登門回拜,這就是很好的回禮。還禮不是“還債”,而且要講自覺自願。還禮次數也不要過多,完全沒有必要再三再四地還禮。
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人家送禮可是自己不能收,或者不方便收,那麼該怎麼辦呢?一是要婉言相告。受贈人應該采用委婉的、不失禮貌的語言,向贈送者暗示自己難以接受對方的禮品。比如,當對方向自己贈送手機時,可告知:“我已經有一台了,謝謝。”二是可采取直言相告法,也就是直截了當地向贈送者說明自己難以接受禮品的原因。比如,拒絕別人所贈的大額現金時,可以講:“我們有規定,接受現金饋贈一律按受賄處理。”如果是比較貴重的禮品,可以說:“按照有關規定,您送我的這件東西必須登記上繳,您還是別破費了,事情能辦我會盡力的。”在回絕的方式上可以當麵謝絕,也可以采用事後歸還。事後歸還時,一定要注意別破壞包裝,如果其中包括一些易壞的食品,就別往回送了,或者給人家買點新鮮的送回去,或者以價值相當的禮物回贈給人家。但要注意的是,事後歸還最好在24小時內完成,不要拖得太久。
(作者單位:義烏工商學院人文旅遊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