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具對健康的影響
辦公保健
作者:歐陽軍
食具與人們的生活、健康關係密切,現代科學研究證明,選擇衛生食具的重要性,並不亞於對食品種類、質量的選擇,由於人們對食具選擇與使用的忽視,使有害物質侵入人體而導致各種疾病的事例,已屢見不鮮。
我國人民很早就開始用鐵、銅製成餐具使用了,由於鐵易產生鐵鏽、銅易產生銅鏽,對身體不利,因此出現了瓷製食具,它光潔、堅固、耐用,也便於洗滌、消毒,不易沾染汙垢和病菌,但也有它的缺點,這便是表麵的一層釉的配方中鉛的成分較多,如燒瓷溫度較低,鉛離子就易被食品溶出而危害身體。因此,必須設法把鉛除掉。簡易的方法,便是把新買的碗、碟用醋酸加10倍水煮2—3小時,使鉛溶出就可達到除毒目的。
搪瓷食具由於耐用、輕便、美觀受到人們喜愛,這是金屬食具發展的結果,它不再生鏽。但由於外麵塗的是琺琅質,它含有矽酸鉛之類的化合物,故也不利於健康。因此,有掉了瓷的、裂紋、孔隙或琺琅塗鍍不均的搪瓷食具,或補修過的,最好不要再用作食具,以防帶來汙染。
近年來發展較快的是鋁製食具與塑料食具。它輕巧、傳熱快,已被普遍用來製造水壺、鋁鍋、飯盒等家庭食具,由於鋁很容易與其它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特別容易被空氣氧化而產生氧化鋁薄膜,它能溶解於酸、堿、鹹性溶液中,因此,不宜用鋁容器盛放酸、堿食物或含鹽、醬燒的菜、湯等。凡經鏟刨、刀刮掉下的食物碎屑更不宜食用。
時下,塑料食具已進入每個家庭,由於它重量很輕,又不易損壞,為廣大人民所喜愛。常用來製食具的材料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它們大多是無毒的,但聚氯乙烯製品則對肝髒有害,不宜使用,區別它們的方法是:如摸上去有潤滑感,火燒易燃有黃色火焰伴石蠟氣味的為無毒塑料製品,而摸上去有粘膩感,遇火難燒,綠色火焰伴嗆鼻怪味的則為有毒塑料製品。
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的營養學家向人們發出忠告:少用鋁、鋁合金或不鏽鋼為材料食具,而多用鐵鍋煮飯做菜,這是因為大量的醫學調查資料表明,近十年來盡管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患缺鐵性貧血的卻愈來愈多,原因是鋁合餐具使用率很高,而鐵質補充渠道被割斷了,雖然在魚、肉、動物肝髒及蛋類、豆類、海帶、芹菜等食物中也含有鐵質,但這都是有機鐵,而有機鐵僅有10%左右能被肌體吸收,而鐵鍋的鐵是無機鐵,極易被人體所吸收利用之故。在使用新鐵鍋前要把覆蓋在表麵的一層鏽(氧化鐵)除去,其方法是先將新鐵鍋加滿水,再放100—150克白礬,煮沸一小時後再把水舀出,趁熱塗上食用油,即可使用。
此外,食具中還有筷子,那種漆筷雖然精細、美觀,但極易“脫皮”影響健康,因油漆含有多種有毒物質,吞入腹中對身體極為不利,特別是舊漆筷應放棄使用。食具中還有保溫杯,常常看到人們用它來沏茶,也是不宜的,它會導致消化、心血管和造血係統的多種疾病發生,這是因為茶葉中有大量鞣酸、茶堿、芳香油和多種維生素,隻宜在70—80℃的開水中衝泡;如用保溫杯沏茶,使茶葉長時間浸泡在高溫、恒溫的水中,茶中的維生素就會被破壞,芳香油大量揮發、鞣酸、茶堿被大量衝浸出,大大降低茶的營養價值,使茶葉無香味,苦澀,有害物質增多。
關於食具的洗滌也有講究,這是由於洗衣粉是由烷基苯磺酸鈉、純堿、元明粉、磷酸鹽等成分配成,是有著中等毒性的化學劑,也有致癌作用,用來洗食具如漂洗不淨,對人體肝、脾的損傷是不可忽視的;常用的化纖抹布都是用化學原料“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如用來洗食具,一些難以被肉眼發現的細小纖維就會沾在食具上,隨食物一起進入體內,就易誘發胃腸道疾病,最好用本色的舊毛巾或舊口罩來洗滌。
(作者單位:四川省達州市綠洲健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