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融中西繪畫於一體的黃幹夫(1 / 1)

融中西繪畫於一體的黃幹夫

悅讀貴州·600年書畫名家

作者:顧樸光 顧雪濤

民國時期,從貴州安順走出了三個傑出的人物:無產階級革命家王若飛、著名教育家和愛國人士黃齊生、達德學堂的創始人和藝融中西的畫家黃幹夫。黃幹夫是黃齊生的長兄、王若飛的大舅。舅甥三人的人生軌跡雖然不同,但都對中國革命或貴州的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這裏主要論述黃幹夫的繪畫藝術。

黃幹夫名祿貞,字百廉,號幹夫,祖籍江西撫州,同治十年(1871)生於安順幺鋪一個小販之家。少從外祖父王紫霑和表兄彭雨生學習,彭為天主教徒,隨外國傳教士研習數理化,常從教會借回繪有精美插圖的書籍,黃幹夫因此得以接觸西方近代科學,並對繪畫產生了濃厚興趣。光緒二十二年(1896),時任貴州提督學政的嚴修創辦經世學堂,在全省招考高材生40人,黃幹夫以算學、物理入選。畢業後他邀集淩秋鶚等先後成立算學館和達德書社,光緒三十年(1904)又在達德書社的基礎上創辦達德學堂,被公推為堂長。翌年黃幹夫受派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國後任貴州提學使學務公所實業科科長,兼貴陽優級師範選科等學校物理、圖畫教員。其後曆任貴州實業司司長、下遊礦務總辦,並曾在青岩開設陶廠,自行設計圖案。1917年遷居北京,任職於農商部。黃幹夫寓京之初,曾住在同鄉兼同學姚華的居所蓮花庵,姚見他繪畫功底深厚,便把所藏古代繪畫、碑帖供其觀賞學習,為了幫助黃幹夫融入北京藝術界,姚華還介紹他與陳師曾、王夢白、湯定之等畫壇名家相識,使黃幹夫眼界大開,藝術日益精進。1928年後黃幹夫不再擔任公職,其間一度南下投奔黃齊生,晚年移居鎮江,與當地文士結成夢溪詩社,定期雅集,又醉心研習佛籍,時與僧人往來。1935年2月中風去世。

黃幹夫主攻人物畫,副攻山水畫,其人物畫有三種題材:一為釋道鬼神,代表作有《白描五百羅漢像冊》、《安禪製毒龍》等;二為文人雅士,代表作有《冰髯雪笠圖》、《夢溪詠社雅集圖卷》等;三為底層百姓,目前隻發現一幅《挽車人物圖》,而正是這一幅作品奠定了他在貴州繪畫史上的重要地位。《挽車人物圖》作於1924年,繪一瘦骨嶙峋、頭係長辮、神色疲憊的老人,手挽人力車在晚風中踽踽獨行。畫上有黃幹夫、姚華和樂嘉藻三人題詠的詩文,據此可知描繪的是辛亥革命後一些前清遺老因特權廢除而生活無著,被迫以拉人力車養家糊口的社會現實。整幅作品立意鮮明,形象生動,筆墨簡練,技法上融梁楷減筆畫法和西畫寫生技巧於一爐,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20世紀20年代,像這樣用寫實手法表現底層百姓生活,在藝術上又如此精湛的作品,可謂是鳳毛麟角,它不僅在貴州繪畫史上開創了近代寫實畫風的先河,在中國近代繪畫史上亦占有重要位置。

在貴州繪畫史上,黃幹夫學畫的經曆十分特殊,他是從西洋繪畫入門,然後轉習傳統繪畫的,也是辛亥革命前貴州畫家中有出國經曆的三個人之一(另二人是姚華、張寒杉),他的作品融中西於一體,清晰地透射出傳統繪畫從古典形態向近代形態演進的痕跡,凡此種種,都使黃幹夫成為貴州繪畫史上一個標誌性的人物。(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責任編輯/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