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胃腸病常識入門(2)(1 / 2)

隨著醫學發展,目前無痛胃鏡診治新技術,可以在無任何痛苦的情況下完成檢查。方法為:在胃鏡檢查室由麻醉師為患者靜脈注射一種新型短效麻醉藥物,使患者在短暫的睡眠狀態下安全地進行胃鏡檢查。此方法對患者沒有任何不適感和不良後遺症,且使患者對整個檢查過程沒有恐懼性記憶,減少了患者因痛苦或心理暗示等發生不自覺燥動而引起的機械損傷,避免了因刺激植物神經,造成生命體征改變帶來的機體影響。既避免了檢查帶來的痛苦,又縮短了治療時間。

胃液分析檢查有哪些注意事項

(1)禁忌人群有些疾病患者不適宜做此項檢查,如食管狹窄、食管靜脈曲張、主動脈瘤、嚴重的高血壓、心血管病等,所以在決定做這項檢查前,病人應將自己的病史詳細地告聽醫生。

(2)檢查前禁忌此項檢查前2天,要停止使用影響胃液分泌的藥物,如雷尼替丁、硫糖鋁等。由於不同的飲食對胃液分泌的影響不同,所以檢查前24小時禁止食用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也不要喝酒、檢查前12小時禁食水。

(3)精神放鬆由於情緒波動會影響胃酸的分泌,所以在做該項檢查前要放鬆自己,配合醫生操作,避免精神刺激。

胃病傳染嗎

人們通常把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統稱為“胃病”。

以往人們把胃病的病因統統歸咎於進食刺激性食物、胃酸分泌過盛、局部血管病變、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等等。近年來科學研究發現並證實:幽門螺杆菌可致潰瘍病和胃炎。胃病患者胃粘膜的幽門螺杆菌檢出率高達59%~77%。

實驗證明:人與人之間有傳播此種病菌的可能,患者牙筋中存在著大量的幽門螺杆菌,可以通過唾液或飛沫感染他人,尤其是共同進餐的一家人。故常見家庭成員中有多人同患“胃病。”人與人之間還可以通過糞一口途徑感染。此外,還可以通過消毒不徹底的內窺鏡,特別是胃鏡傳播。

因此,胃病似應列人消化道傳染病的範疇,“胃病不傳染”的傳統觀念應改變。

胃病切忌亂吃鎮痛藥

胃病,往往被人們看做是“小病”,當胃病發作時,有些患者就服用鎮痛藥來“應對”。調查顯示,服用鎮痛藥後40%的人會出現消化道不適症狀,如惡心、嘔吐、消化不良等;20%~30%的人會引發胃炎、黏膜損傷;2%~4%的人患上胃潰瘍;有0.5%的人出現胃穿孔;有0.4%的人因此導致死亡。所以胃痛時服鎮痛藥,無疑在胃病的基礎上雪上加霜。專家建議,如果一定要用鎮痛藥,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個體差異情況,有針對性地選用,盡量避免對胃腸道造成傷害。

為何中老年人易患脾胃虛弱

有些中老年人常常出現厭食、飽悶、腹脹、腹痛、大便泄瀉或秘結等症狀,時輕時重,沒有規律。但是通過鋇餐透視和胃鏡等現代醫療技術的檢查,卻沒有發現什麼器質性的病變。這就是中醫所說的脾胃虛弱所引起的。

人到中年,體內的各個器官都逐漸地衰老,生理功能下降,消化係統也不例外。例如,牙齒鬆動、脫落、味覺減退;胃腸道平滑肌開始萎縮、彈性減低、蠕動變慢、食物在胃腸道中行進(消化)速度減慢,易於滯留;同時,胃腸道內的表麵的枯膜逐漸變薄。消化腺也逐漸萎縮,消化液分泌減少,對食物的分解能力降低。由於這些生理的變化,就造成了中老年人的脾胃逐漸衰弱,消化功能下降,從而發生了上述的種種不適。加之有些中老年人,年輕時過於勞累,或飲食上未注意調理,日久損傷了脾胃,加重了脾胃的虛弱。所以中老年人易患脾胃虛弱。

胃腸疾病不可掉以輕心

所謂胃腸病,是許多病的統稱。它們有相似的症狀,如上腹胃脘部不適、疼痛、飯後飽脹、噯氣、返酸,甚至惡心、嘔吐等等。臨床上常見的胃腸病有急、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息肉,胃結石,惡性腫瘤,還有胃粘膜脫垂症、急性胃擴張、幽門梗阻等。此外,有些鄰近髒器的疾病也可引起胃痛的表現,如膽囊炎、膽石症、慢性肝炎、肝硬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