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胃腸病常識入門(3)(1 / 2)

情誌致病因素

情誌,亦稱“七情”,即喜、怒、優、思、悲、恐、驚7種情緒變化,是人對外界事物的不同情緒的反映。如果七情太過或不及,如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誌刺激,超過了人體的正常心理承受能力,會使人體氣機紊亂,髒腑陰陽氣血失調,較多見的是影響脾胃的正常功能。故情誌的異常變化是脾胃病的常見病因之一。

七情之中,尤其是憂、思、怒對脾胃影響較大。如憂思過度,精神抑悶,常致脾胃氣機鬱結不暢,脾的運化無力,胃的受納腐熟失職,會出現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噯氣、大便溏泄等症。又如情誌不舒,肝氣鬱結,或惱怒太過,肝氣過盛,又常橫逆乘脾犯胃,導致脾胃受傷,運化失常。肝氣犯胃可見胸悶太息、胃脘脹痛;胃氣失降,出現呃逆、嘔吐、噯氣等症。如暴怒太過,肝氣橫逆上衝,血隨氣逆,並走於上,可致嘔血,甚則昏厥卒倒。

導致胃病的情誌因素中,除了憂、思、怒以外,凡過驚、過怒、過恐、過悲皆可致病。如驚則氣亂,恐則氣下,悲則氣緩;凡過度精神創傷,都可導致脾胃氣機紊亂,進而升降失常,出現噯氣、泛酸、呃逆、惡心、嘔吐、脘腹痛等症。

飲食的致病因素

人體生命活動的維持,依靠飲食以攝取營養,正常的飲食是保證人體健康的決定性因素之一。“若飲食偏嗜,饑飽失宜,或食物不潔”,皆會損害。

(1)飲食偏嗜飲食偏嗜,是指長期偏食某一類食物導致單一食物攝入過多,或其他所需食物營養缺乏而出現的病症。如過度食用醋、蒜、辣椒、咖啡、香料等刺激性食物,既可直接損傷食管、胃腑,又可導致胃腸內發生一係列病理變化,或化火,或傷陰,或動血,或耗氣,而出現胃痛、腹痛、嘔吐、痞滿、吐血等症狀。偏嗜肥甘厚味,過食營養豐富的滋膩食物,如豬牛肉、魚、蝦、蠅之類,常常壅滯脾胃氣機,而致胃痛、嘔吐、痞滿;若飲食化生熱毒,可致胃癰(胃潰瘍)、腸癰(急性闌尾炎)等病。平素偏嗜熱食,或進食過熱、過快,容易燒傷食管與胃,日久可出現吞咽不順,胃脘疼痛,甚至引起噎膈症。

嗜酒是導致胃病的重要病因之一,長期大量飲酒,常常引起胃腸病,尤其是烈性白酒,危害更大。由於酒性既濕又兼辛溫燥熱,過度飲用,既能損傷胃氣,耗損陰液,又能腐傷胃腸,如平時經常飲酒過量,可致胃及小腸出現充血、水腫、糜爛甚至出血。酒濕積於胃腸,可釀生濕熱,形成胃腸的濕熱病。如酒濕化寒形成寒濕致病,常出現胃痛、痞滿、腹痛等病症。

此外,嗜飲濃茶,常導致寒濕凝阻中焦,損傷脾胃陽氣,出現脘腹脹滿、疼痛、嘔惡等症,或誘發慢性胃病發作。

(2)饑飽失宜饑飽失宜,是指食量不足或飲食過量而形成的致病因素。食量不足,常使人體處於饑餓狀態,此謂之過饑。過饑則氣血生化來源缺乏,脾胃運化受納功能亦隨之減弱,而出現麵黃肌瘦,神疲乏力,食後胃脹等症。過飽是指暴飲暴食,超過脾胃的承受能力;或兒童由於被過度溺愛,飲食過量,消化不及;或因脾胃素虛,雖食量如常,但因飲食滋膩太過,胃腑無力消化等情形。過飽導致食物停滯胃腸,氣機不利,壅滯不通,而出現脘腹脹滿疼痛,噯腐吞酸,或吐或瀉,故古人有“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之說。

(3)飲食不潔誤食陳腐變質或被病菌汙染的有毒食物,或飲用汙水,都可能損傷脾胃,導致運化失司,清濁混雜,而出現嘔吐,腹痛,或下痢膿血等症。另者,發酵、醃製的食物和發生黴變的花生、黃豆,也往往含有致病成分。如沿海有些地區,人們經常食用發酵的豆醬,醃製的酸菜、鹹魚、魚露等。這些食物容易損傷食管及脾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導致胃氣壅滯,形成噎膈(賁門或食管的腫瘤)、胃痛、胃脹,甚至出現胃的惡性病變。有人對福建沿海胃癌高發區的長樂、莆田等7個縣(市)進行抽樣調查,結果發現,胃癌的發生與當地居民食用魚露有關,魚露是胃癌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經實驗研究證實,魚露中可檢測出可疑致癌物——亞硝胺。

(4)其他因素臨床上常見因服藥不當而導致的胃病。如長期服辛熱溫燥藥物,多損傷胃陰;過用寒涼、攻伐的藥物,每因苦寒敗胃,損傷胃氣。如生半夏能致惡心、嘔吐;鴉膽子可直接損傷胃腸。亦有因服用對胃有損害或刺激的西藥,如阿司匹林、保泰鬆、吲哚美辛、激素類等,而引起胃痛發作或潰瘍出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