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節製飲酒,不要飲過量的咖啡這些物質都會損傷胃黏膜。急性單純性胃炎要及時治療,愈後要防止複發,以免轉為慢性胃炎,久治不愈。
(5)加強鍛煉,增強體質,使脾胃不易受傷。
(6)保持情緒穩定。心情舒暢。慎起居,避風寒。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所引起的各種慢性胃黏膜炎症。為什麼說是慢性炎症呢?因為該病病程漫長,反複發作,時好時壞,時輕時重。慢性胃炎是一種最多見的胃部疾患,據統計,在門診做胃鏡檢查者,80%~90%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胃黏膜炎症。
[症狀]
慢性胃炎的主要症狀是上腹部疼痛和消化不良。活動期各種症狀明顯,或劇烈,緩解期症狀較為輕微,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1)上腹脹滿,活動期飽脹,有堵塞感,緩解期僅在飽食後出現不適感。
(2)噯氣,活動期發作頻繁,聲音響亮,緩解期僅在食後偶見,聲音低沉。
(3)上腹疼痛,活動期可見劇痛、絞痛,緩解期不明顯,隻是隱痛或脹痛。
(4)便血,活動期大便潛血試驗陽性,緩解期大便潛血試驗陰性。
(5)嘈雜,活動期明顯,緩解期很少出現。
(6)惡心嘔吐,活動期經常發生,緩解期隻是偶爾出現。
(7)在食欲方麵,活動期減退或全無,緩解期尚可,或比平時稍差。
[病因]
引起慢性胃炎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進食太快,食物咀嚼不充分(如有牙病時),攝食過於粗糙的、過冷或過熱的食物。
(2)細菌、病毒及毒素。多見於急性胃炎之後,胃黏膜病變經久不愈或反複發作,逐漸演變或慢性淺表性胃炎。
(3)吸煙。煙草中的主要有害成分是尼古丁,長期大量吸煙可使幽門括約肌鬆弛、十二指腸液反流、胃部血管收縮、胃酸分泌量增加,從而破壞胃黏膜屏障,導致胃黏膜慢性炎症病變。
(4)刺激性藥物。某些藥物如水楊酸製劑、皮質激素、洋地黃、消炎痛、保泰鬆等,都可引起慢性胃黏膜損害。
(5)刺激性食物。長期飲用烈酒、濃茶、咖啡,食用辛辣及粗糙食物,過饑或過飽等無規律的飲食方式,均可破壞胃黏膜保護屏障而發生胃炎。
(6)精神因素。由於心理不健康,長期處於精神緊張、憂慮或鬱悶狀態,可引起全身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功能失衡。尤其是交感神經長時間處於興奮狀態,會導致胃黏膜血管舒縮功能紊亂,使胃黏膜血流量減少,破壞胃黏膜屏障,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胃黏膜慢性炎症反應。
[分類]
根據胃黏膜的不同改變和病因的不同,慢性胃炎被分為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疣狀胃炎和膽汁反流性胃炎。
(1)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淺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見的一種,占慢性胃炎的半數以上。胃鏡檢查時可見胃粘膜充血、水腫、色澤較紅,充血與水腫區相互交叉存在,顯示紅白相間,以紅為主,或呈花斑狀,有較多粘液斑,可有出血點、出血斑或小片糜爛區。病理檢查可見病變主要是上皮細胞變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膜內炎性細胞浸潤,病變僅局限於粘膜淺表達1/3,有時也可累及粘膜全層,粘膜上層變平,形態不規則。但無腺體萎縮。慢性淺表性胃炎有可能痊愈或靜止不發展,但部分病人可發展成為慢性萎縮性胃炎。
(2)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比較常見的胃炎,常由慢性淺表性胃炎反複遷延或不愈轉變而來。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常可同時存在。
胃鏡檢查可見胃粘膜色澤暗淡,有紅白相間,以白為主,呈灰白或灰黃色,局限性斑塊狀分葉或彌漫性,胃粘膜皺襞變薄。粘膜下可見網狀血管顯露,有時粘膜呈顆粒狀、結節狀。胃粘膜活組織檢查的主要特點為固有層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及炎性細胞浸潤。
根據腺體萎縮的程度不同,慢性萎縮性胃炎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據統計,年齡每增長10歲,發病率增加14%。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主要症狀有:食欲減退、上腹脹、乏力、貧血等。
萎縮性胃炎常與淺表性胃炎合並存在,因此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也常同時出現淺表性胃炎的症狀。
(3)疣狀胃炎疣狀胃炎又叫痘疹性胃炎或慢性糜爛性胃炎。這種慢性胃炎在胃鏡下可見胃黏膜發生大小不等的糜爛,糜爛周圍的黏膜隆起,形成中心凹陷的病灶。疣狀胃炎可單獨發生,但常與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以及潰瘍病合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