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常見胃腸病及其防治(2)(2 / 3)

[預防]

(1)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飲食定時定量,體瘦者應增加營養。

(2)切勿暴飲暴食,宜少吃多餐;戒煙酒,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宜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品。

(3)保持樂觀情緒,勿暴怒,勿鬱悶;要堅持治療、食物調理和康複鍛煉,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

(4)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練氣功、打太極拳等。

(5)不要參加重體力勞動和劇烈活動,特別是進食後;飯後散步有助本病的康複。

消化性潰瘍

胃與十二指腸潰瘍,又稱潰瘍病,本病是僅見於胃腸道與胃液接觸部位的慢性潰瘍,其形成和發展與酸性胃液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密切關係,所以稱為消化性潰瘍,由於潰瘍主要在胃與十二指腸,故又稱胃與十二指腸潰瘍。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全球性多發病、常見病,其年發病率為1.1%~3.3%,患病率為1.7%~4.7%,人群中約有10%左右的人在其一生中患過本病。消化性潰瘍病的發病率男性高於女性,可發生於各年齡段,但以20~50歲之間最為常見。消化性潰瘍不會引起死亡,但其並發症(主要為出血、潰瘍病穿孔)若不及時處理,可導致2.5%~8.0%的病死率,其不僅嚴重危害人體健康,而且給社會、家庭也帶來沉重的經濟、心身負擔。

[症狀]

(1)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疼痛是消化性潰瘍的最主要症狀。

消化性潰瘍的上腹部疼痛可表現為鈍痛、燒灼樣痛、脹痛或劇痛,但也可僅為饑餓樣不適感,隨病變的輕重和個體對疼痛的耐受性不同而有所差異。消化性潰瘍具有慢性反複發作的特點,並具有一定的節律性。胃潰瘍上腹部疼痛多於餐後半小時至1小時出現,下次餐前自行消失;十二指腸潰瘍上腹部疼痛約在餐後2~4小時發作,進餐後緩解。疼痛的持續時間大多為1~2小時,少數病人可持續3~4小時。

(2)泛酸泛酸是消化性潰瘍的一般症狀,可有可無,泛酸是因胃酸分泌增加所引起的,故往往是十二指腸潰瘍的一個症狀。如胃食管返流病常有泛酸症狀,主要是因食管下段括約肌張力減退,再加上胃內張力增加時,胃酸就通過賁門返流至食管,明顯時可直達口腔,患者就有泛酸感。又如食管裂孔疝患者,由於橫膈膜的食管裂孔增大,部分胃組織(往往是胃底)通過擴大的食管裂孔進入縱隔,此時會影響食管下段括約肌的張力,發生胃食管返流,也可發生泛酸。此外,臨床上十分常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由於胃輕癱,胃排空緩慢,有時也會出現胃內容物向食管返流,發生泛酸。故泛酸不一定是消化性潰瘍,應進一步分析是否由其他上消化道疾病引起。消化性潰瘍病人,也不一定有泛酸,特別是胃潰瘍病人,往往無泛酸症狀。

(3)其他症狀部分消化性潰瘍病人可表現為上腹部隱痛不適,或伴上腹部脹滿、厭食、噯氣、嘔吐、惡心、身體困倦等症狀,一般多見於胃潰瘍。但是,這些症狀缺乏特異性,部分原因可能與伴隨的慢性胃炎有關。病程較長的患者可因影響進食和消化而出現體重減輕,個別病人可因慢性失血或營養不良導致貧血。

[病因]

消化性潰瘍的發病原因和發病機理較複雜,迄今尚無定論。一般認為,消化性潰瘍的形成有以下因素。

(1)消化學說消化學說已有100多年的曆史,它把胃液量的增多、胃酸度的增高和胃蛋白酶量的增多放在第一位。認為這種胃液消化能力的增加,是潰瘍病發生的基本因素。所以以前把本病稱為“消化性潰瘍”。此即傳統觀念認為的“無酸無瘍”學說。

但是潰瘍病患者並非都是胃酸增多,有的患者胃酸正常甚至還缺乏。而一些胃酸很高的人,並不一定發生潰瘍。所以消化學說有一定的道理,但亦不能闡明與本病發生有關的各種錯綜複雜的問題。

(2)皮層內髒學說臨床上常可見到因精神情緒因素使潰瘍病發生或加重的病例。皮層內髒學說的創始人貝柯夫認為,大腦皮層機能狀態的紊亂是潰瘍病發生過程的主導因素。大腦皮層活動障礙,使皮層與皮層下部的正常關係失調,導致交感神經受抑製,副交感神經張力增強而形成潰瘍。

(3)創傷學說有人認為胃和十二指腸原發性損傷是潰瘍形成的原因。這些損傷的因素有機械性、溫熱性、化學性的刺激,如食物過硬、過幹,或過燙、過熱、過辣,或化學藥物如一些西藥對胃的刺激等,這些刺激使胃黏膜損傷,成為“自體消化”的起點,繼而發展為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