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常見胃腸病及其防治(2)(1 / 3)

(7)保持樂觀的情緒。我們知道,長期緊張、精神抑鬱或憤怒、恐懼或心情苦悶、憂思鬱結,往往會引起或加重胃病。各種胃腸病的發生與精神因素有關,所以做好心理調節、培養良好的情緒,對於胃腸病患者的保健非常重要。在生活和工作中,隻要常常保持情緒樂觀、豁達大度、精神飽滿,保持蓬勃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不要為一點小事耿耿於懷,悶悶不樂,生活節律不要過分緊張,在突發事件麵前不要悲觀失望、痛不欲生,也不要為某些事情思慮太過,輾轉難眠,就可以使胃腸道的生理功能保持正常,免受胃病之苦。如果已經得了胃腸病,隻要保持樂觀情緒,知足者常樂,再配合其他調養和治療方法,也可以減輕痛苦,早日痊愈。

胃下垂

所謂胃下垂,是指胃的位置的異常下垂,在正常情況下,人在直立時,胃的最低點不應超過肚臍下2個橫指,但在胃下垂時,胃的下緣垂墜於盆腔,胃小彎弧線的最低點降至骼脊連線(約在肚臍水平線上)以下,這就使胃小彎的角度變得很尖銳,從幽門到十二指腸幾乎成直角上升,使人產生種種不舒服的感覺。

[症狀]

(1)進食後發生腹部牽引感及腰痛;不能多吃,稍微吃一點東西就有飽腹感。

(2)每次進食後有飽脹、壓迫的感覺,腹部似有物下墜,經常噯氣,推腹可聽見腹內有水振動的聲音。

(3)由於稍食即飽,食欲減退,運動使症狀加重而不思活動,久而久之體質日趨虛弱,常伴有神經衰弱和便秘等。

(4)食後稍走快一起會發生腹痛,但稍稍休息症狀即可消失;吃飽以後,肚臍下麵明顯凸出,而肚臍上麵原來胃的地方反而凹陷下去;躺平以後,腹部的不適感可大大減輕或消失。

(5)長期胃下垂患者,可伴有眩暈、乏力、直立性低血壓、昏厥、體乏無力、食欲差。

(6)胃下垂因為容易並發胃炎,所以許多患者有胃炎的表現。

[病因]

胃下垂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懸吊、固定胃位置的肌肉和韌帶鬆弛無力及腹部壓力下降,使整個胃的位置降低、胃蠕動減弱。胃下垂可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天生體型比較瘦弱,胸廓狹長,骨骼纖細,皮下脂肪缺乏,肌肉發育不良,他們不僅有胃下垂,其他內髒(如腎、肝、脾、橫結腸等)也往往下垂,所以叫“全內髒下垂”。這種胃下垂是先天性的。腹部由緊張變得鬆弛者,這種胃下垂是後天性的。

如婦女生了好幾個孩子以後,原來緊張的腹部變得鬆弛,腹腔內的壓力降低,可以引起胃下垂和其他髒器下垂。如原來很胖的人,因突然消瘦下去後,腹部脂肪消失,引起腹壓改變而發生胃下垂。

經常穿非常緊的馬甲或束很緊的腰帶,以及常常壓迫胸部和上腹部,也能造成胃下垂。

[治療]

(1)X 光鋇餐造影是診斷胃下垂最好的方法,可見胃體呈垂直狀、蠕動無力,胃內滯留液較多,胃小彎弧線最低點在骼脊連線以下。超聲波檢查可見胃的下緣下移入盆腔(小腹部位),胃電圖描記檢查可見胃電波幅值無論在餐前還是在餐後都比正常低。

(2)腹脹、胃排空緩慢者,可服用嗎丁啉,每次19毫克,每日3次,或胃複安每次5~10毫克,每天3次。試用ATP 治療,每日早、午餐前半小時肌注,每次20毫克,每日2次,25日為一療程,間隔5天後再進行第二個療程。必要時放置胃托。

(3)中醫治療。艾灸,取關元、氣海、足三裏、胃俞等穴施灸。選用毫針柄,在耳殼“胃腸區”按壓,尋找敏感點,在此點上加壓2~3分鍾,每日1次。

(4)飲食有規律,不要暴飲暴食。食用的食品應富有營養、易消化,高能量、高蛋白、高脂肪食品應適當多於水果、蔬菜,以增加腹部脂肪從而托起胃體。少吃多餐,減輕胃的負擔。

(5)忌久站和劇烈運動,飯後宜半平臥半小時,臥床宜頭低腳高,可以在床腳下墊兩塊磚頭,另外,應盡量減少房事次數,因為性生活對體質衰弱者是較大負擔。

(6)改善體質,平時應多參加體育鍛煉,運動量可由小變大。例如,每天做仰臥起坐2~3次,每次10分鍾。

(7)保持心情舒暢。良好的精神狀態有助於疾病的康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