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
(1)安靜和進食。在腹瀉持續期內,為了不使體力下降,十分有必要補充適當的營養和維生素以及含無機鹽類的藥品,但一旦腹瀉嚴重、持續時間長、有膿血黏液等,就得去醫院檢查,以得到很好的治療。
(2)合理安排飲食。腹瀉可引起嚴重營養缺乏及水、電解質平衡失調,若飲食安排不當,會延長病期,對健康造成極大影響,因此合理安排飲食對腹瀉病人尤為重要。具有止瀉作用的食品有糯米、小米、山藥、蓮子、芡實、栗子、櫻桃、大棗、黑棗、柿餅等。腹瀉者飲食不可過多,要保證營養,也要讓胃腸休息。飲食應少纖維素、少油脂,刺激性食品、煎炸食品、葷腥厚味均屬不宜。有人喝牛奶會加重腹瀉,可改飲酸奶或豆漿。
(3)必須大量飲水。如生理鹽水、角豆樹茶、胡蘿卜汁及綠色飲料(含葉綠素),以補充因腹瀉而失去的水分,如果情況未見好轉或糞便中帶血,則要去醫院檢查,可以做一次過敏測試,以了解你是否對某種食物過敏。
(4)腸道感染是引起腹瀉的重要原因,抗感染治療以針對病原體的抗菌治療最為理想。複方新諾明、氟呱酸(諾氟沙星)、環丙氟呱酸(環丙沙星)、氟嗪酸(氧氟沙星)對菌痢、沙門氏菌或產毒性大腸杆菌、螺旋杆菌感染有效,甲硝唑對溶組織阿米巴、梨形鞭毛蟲感染有效。因此,這幾種藥物常用於急性感染性腹瀉,包括預防和治療所謂的旅行者腹瀉。
(5)治療乳糖不耐受症和麥膠性乳糜瀉所致的腹瀉,須在飲食中分別剔除乳糖或麥膠類成分;高滲性腹瀉的治療原則是停食或停用造成高滲的食物或藥物;分泌性腹瀉易致嚴重脫水和電解質丟失,除消除致病因素外,還應口服和靜脈注射補充鹽類和葡萄糖溶液,防止脫水;膽鹽重吸收障礙引起的結腸腹瀉,可用消膽胺吸附膽汁酸而止瀉;治療膽汁酸缺乏所致的脂肪瀉,可用中鏈脂肪代替日常食用的長鏈脂肪,因前者不需經結合膽鹽水解和微膠粒形成等過程,直接經門靜脈係統吸收。
(6)中醫根據不同病機有補脾健胃、溫補脾腎、清利濕熱、溫中散寒等多種治法,常用的中成藥有胃苓散、保和丸、參苓白術散等。常見的澀腸止瀉中藥有石榴皮、訶子、椿皮、肉豆蔻、金櫻子等。
另外,還要注意,急性腹瀉可將腸內的有毒物質排出體外,從而產生保護作用,因此不要急於停止腹瀉,要等到將體內的有毒物質排除完後再止瀉,以免複發。慢性腹瀉很有可能潛藏著其他疾病,因此發生慢性腹瀉時最好到醫院去請醫生作詳細診斷。另外,因過敏性症候群而引發的腹瀉,有必要進行精神上的治療。
[預防]
預防腹瀉應做好以下幾方麵的工作:
(1)不吃腐爛、變質的食品。剩飯、粥、乳製品、魚、肉、蛋等易受葡萄球菌腸毒素的汙染,若人們食入可引起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因此剩飯、剩菜等在食用前必須充分加熱,從冰箱中取出的食物也應加熱後再食用。
(2)不可飲用未煮沸的水,涼拌菜宜加點醋或蒜。
(3)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在不潔攤位購買食品或進餐,教育兒童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飯前、便後要洗手。加工生食和熟食的餐具應分開,以避免交叉汙染。動物性食品或海產品在食用前必須煮熟、煮透,海魚、海蝦、海蟹、海蟄等海產品中常存有副溶血弧菌(又稱嗜鹽菌),人們吃了未熟透的上述海產品後,可引起副溶血弧菌感染。又如豬、牛、羊、雞、鴨等動物內髒、肉、蛋及乳製品常被沙門氏菌汙染,因此人們在進食這種醬製品或熟肉製品前應重新加熱,以防沙門氏菌感染。
(4)要清潔環境,滅蠅、滅蟑。當周圍有腹瀉患者時,應注意對患者隔離,例如,應隔離痢疾患者至症狀消失後一周。患者使用的餐具應同其他家庭成員所使用的分開存放,用後可在沸水中煮沸,以達到消毒的目的。患者使用過的被褥要放到戶外讓日光照射半小時,這樣可起到很好的消毒效果。
痢疾
痢疾是以腸道(尤其是結腸)炎症為特征的一種綜合性疾病。症狀有腹痛、裏急後重、大便頻數、帶粘液或血液等;其病因可能是細菌、病毒、原蟲、寄生蟲和其它微生物或化學刺激物。過去按病原診斷曾有杆菌性痢疾、病毒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鞭毛蟲性痢疾、賈毛蟲性痢疾、小袋蟲性痢疾、血吸蟲性痢疾、黴菌性痢疾、瘧性痢疾及蠕蟲性痢疾等多種疾病名稱。但人們慣常所說的痢疾往往特指細菌性痢疾。阿米巴原蟲引起的稱阿米巴痢疾。其它病原引起的均改稱“腸炎”。因為平時最多見的是細菌性痢疾,這裏重點就談這種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