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主要包括:
①細菌感染:主要是大腸杆菌和痢疾杆菌。常因牛奶汙染、牛奶未經煮沸、奶具(如奶瓶、奶頭)未能每次清洗煮沸等。
②病毒感染:常見輪狀病毒、呼吸道腸道病毒感染等等。
而腸道外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肺炎等。常有明確的原發灶。
(2)非感染因素非感染因素主要包括4個方麵,即:
①飲食不當。如吃得太多、太油、太冷,頻繁地調換新食品,或吃了腐敗變質有細菌、毒素汙染的食物等,都容易引起腹瀉。
②不良刺激。受涼、過熱、精神情緒不佳,或過分緊張或受驚嚇,也會引起腹瀉。
③過敏性腹瀉。因吃了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而致腹瀉。
④其他。如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糖原性腹瀉病等。
總之,腹瀉病是一種綜合征,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
[特殊檢查]
急性感染性腹瀉患者於常規做細菌培養的同時,如懷疑有病毒感染可能者應做糞便病毒分離和特異性的血清病毒抗體檢測,必要時用電鏡判明病毒病原的性質。急性腹瀉恢複期,對早期有膿血便和病原陽性的患者,可做乙狀結腸鏡檢;對治療不順利或有慢性化趨向者,鏡檢有陽性發現者可進行活動組織檢查。慢性腹瀉患者一般宜先行直腸或乙狀結腸鏡檢查,必要時做纖維結腸鏡或纖維小腸鏡檢查,對所見腸道粘膜的炎症性或贅生性病變等具有肯定的診斷價值。懷疑膽道和胰腺病變時,做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有重要價值。
X 線鋇餐、鋇灌腸檢查和腹部平片,可顯示胃腸道病變、運動功能狀態、膽石、胰腺或淋巴結鈣化或部分腸梗阻等病變。對消化道有無器質性病變和病變部位,常有明確診斷價值。
B 超、CT 或MRI(核磁共振)常可了解肝、膽、胰等內髒病變,對癌和消化係腫瘤引起的腹瀉尤有價值。
[輔助檢查]
腹瀉的[輔助檢查]主要包括實驗室檢查和影響診斷:
實驗室檢查
(1)常規化驗血
常規和生化檢查可了解有無貧血、白細胞增多和糖尿病以及電解質和酸堿平衡情況。新鮮糞便檢查是診斷急、慢性腹瀉病因的最重要步驟,可發現出血、膿細胞、原蟲、蟲卵、脂肪瘤、未消化食物等。隱血試驗可檢出不顯性出血。糞培養可發現致病微生物。鑒別分泌性腹瀉和高滲性腹瀉有時需要檢查糞電解質和滲透性。
(2)小腸吸收功能試驗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①糞脂測定。糞塗片用蘇丹Ⅲ染色在鏡下觀察脂肪滴是最簡單的定性檢查方法,糞脂含量在15%以上者多為陽性。
②D-木糖吸收試驗。陽性者反映空腸疾病或小腸細菌過多引起的吸收不良。在僅有胰腺外分泌不足或僅累及回腸的疾病,木糖試驗正常。
③維生素B12吸收試驗。在回腸功能不良或切除過多、腸內細菌過多以及惡性貧血時,維生素B12尿排泄量低於正常。
④胰功能試驗。功能異常時表明小腸吸收不良是由胰腺病引起的。
⑤呼氣試驗:a.14C-甘氨酸呼氣試驗:在回腸功能不良或切除過多以及腸內細菌過多時,肺呼出的14C02和糞排出的14CO2明顯增多。b.氫呼氣試驗:在診斷乳糖或其他雙糖吸收不良,小腸內細菌過多,或小腸傳遞過速有價值。
影像診斷
(1)X 線檢查
X 線鋇餐、鋇灌腸檢查和腹部平片可顯示胃腸道病變、運動功能狀態、膽石、胰腺或淋巴結鈣化。選擇性血管造影和CT 對診斷消化係統腫瘤尤有價值。
(2)內鏡檢查
直腸鏡、乙狀結腸鏡和活組織檢查的操作簡便,對相應腸段的癌腫有早期診斷價值。纖維結腸鏡檢查和活檢可觀察並診斷全結腸和末端回腸的病變。小腸鏡的操作不易,可觀察十二指腸和空腸近段病變並作活檢。懷疑膽道和胰腺病變時,ERCP 有重要價值。
(3)B 型超聲掃描
B 型超聲掃描為無創性和無放射性檢查方法,應優先采用。
(4)小腸粘膜活組織檢查
小腸粘膜活組織檢查對彌漫性小腸粘膜病變,如熱帶性口炎性腹瀉、乳糜瀉、Whipple 病、彌漫性小腸淋巴瘤(a 重鏈病)等,可經口手入小腸活檢管吸取小腸粘膜作病理檢查,以確定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