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細嚼慢咽細嚼慢咽使食物充分與唾液混合,進行初步的消化,減輕胃腸的負擔。同時咀嚼次數愈多,隨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而唾液中的堿性物質、黏液蛋白能中和胃酸產生的沉澱物,黏附於胃黏膜上,對抗胃酸的腐蝕,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
(13)溫度適宜飲食的溫度應以“不燙不涼”為度,過熱、過冷飲食,進入胃部之後可刺激胃黏膜,對胃黏膜不利。
(14)飲水擇時最佳的飲水時間是晨起空腹時及每次進餐前1小時,餐後立即飲水會稀釋胃液,用湯泡飯也影響食物的消化。
平衡膳食是健康的基礎
我們知道,沒有任何一種食物的營養成分是齊全的。食物品種多樣化是獲取營養全麵的必要條件。做到主食、粗細糧搭配,副食、葷素食搭配。為了攝取營養全麵而又平衡的膳食,我們每天必須吃以下四大類食品:
(1)穀類主要提供熱能以維持人體生理活動和體溫的需要。穀類所含營養成分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約70%~80%)其次為蛋白質(含10%左右)。脂肪甚少。粗糧所含的維生素和食物纖維比細糧多。
(2)豆類(大豆類)和肉、禽、魚、乳、蛋類主要提供蛋白質,再有是無機鹽和維生素。黃豆鈣含量亦高。肝等內髒富含鐵及維生素B。
(3)蔬菜、水果類主要提供無機鹽和維生素以及食物纖維。在我國膳食中蔬菜是提供這三種營養素的重要來源。
(4)油脂類主要提供熱能。上述四類食品必須搭配合理,並保持各種營養素之間的平衡。
細嚼慢咽有益健康
胃腸病患者在選擇食物時要考慮營養平衡和易消化,但如果在吃的過程中不是細嚼慢咽,而是狼吞虎咽,那也是無法達到良好效果的。食物在嘴裏咀嚼不完全,加重了胃的負擔,容易造成胃潰瘍和胃炎;另外,由於咽得太快,一些堅硬的食物也容易卡住喉嚨,而且,吃東西太快還容易產生脹氣。
食物一人口便開始消化,隻有用牙齒好好咀嚼食物並讓其和唾液混在一起,唾液中的消化酵素才會產生作用,分解食物從而減輕胃的負擔。因此對於腸胃功能較弱的人來說,為了不增加胃腸的負擔,吃東西還是要細嚼慢咽。特別是煎餅之類的食物,如果不經過咀嚼而囫圇地吞下去的話,很容易刺傷胃黏膜從而誘發炎症。
唾液是食物的天然“消化劑”,又是天然的“防癌防病劑”,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它,所以吃飯時一定要細嚼慢咽,讓我們的唾液為我們的身體健康服務。
飲食清淡勿嗜鹹
鹽是人們生活中離不開的調味品,也是人體所必須的物質。它在保持人體健康方麵發揮著多種作用。缺少了必要的鹽的攝入,人的健康就會受到影響。但事物都有兩麵性。人體對於鹽的攝入量,也並非是越多越好。國外一些學者認為,攝鹽過多是加重胃腸負擔的重要原因之一。生活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每天食鹽攝取量低於5克,很少發現腸胃有疾者。據調者,日本東北部居民每天吃鹽25克,而腸胃功能不好者為10%~40%。因此,許多醫學專家提出,每日攝鹽量應控製在2~5克。醫學專家們還建議,從嬰兒時期就開始養成淡食的習慣,有利於防止成年後的胃腸疾病。另外,胃腸有疾的病人,更要嚴格限製攝鹽量,否則病情會加重。
在現實生活中,一部分人養成了嗜鹽的不良習慣,覺得鹽少無味,凡是菜肴湯水一類,鹽味重則味道美。殊不知,這種心態不但對自身健康不利,且極易影響下一代的健康飲食習慣。因此,為了你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也為了能夠享受多種多樣的美食,食鹽重者要學會逐漸調整嗜鹽的不良習慣,在飲食方麵,選擇一些清淡的飲食或一些既滋補美味又養胃腸的湯水,從而使身心內外健健康康、漂漂亮亮、清清爽爽。
不要讓太燙的食物害了你
在人體的各種器官中,以口的耐熱度最高。燙得連手都不敢碰的開水照樣能慢吞吞地喝下去。倘若人跳人80℃的熱水中,全身都會被燙傷,但將80℃的熱水喝入口裏,口腔卻安然無事。我們經常看到,在嚴寒的冬天,有些人習慣一麵對燙的食物吹氣,一麵匆匆忙忙地吞進去。喜歡燙的刺激並不是好現象,因為很容易引起食道與胃部的炎症,患上食道癌的人大多喜歡喝熱湯。當然,話雖這麼說,但我們也不必太緊張,隻要平時養成不吃太燙的食物的習慣就行了。
燙食會使口腔黏膜充血,損傷黏膜造成潰瘍;另外,燙食對牙齒也有害處,易造成牙齦潰爛和過敏性牙病;太燙的食物還會損傷食道黏膜,刺激黏膜增生,留下的瘢痕和炎症還可能引起惡性病變。許多腫瘤學專家的研究都表明,癌症實際上就是在慢性炎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